32. 鄧小平說:“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就上述言論指出其思想核心。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以蘇俄和美國為例,評說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據此應當如何正確地認識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 ⑴.思想核心: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⑵.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⑶.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如: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展商品生產,壯大社會主義經濟; ⑷.資本主義也有計劃: 如:美國羅斯福新政,采取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防止盲目競爭,羅斯福新政雖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經濟危機,但它的實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戰后歐美國家廣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實行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⑸.認識: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只是一種經濟手段,兩者對經濟發展都有一定作用,有利也有弊,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
31. .建國以來,我國城市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些主要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核心及結果是什么?據此你認為制定城市經濟政策時應把握什么原則? ⑴.步驟: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合理調整工商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⑵.核心、結果: ①.沒收官僚資本: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沒收了國民政府的財產和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②.建立國營經濟:人民政府沒收官僚資本企業后,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廢除舊的制度,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③.合理調整工商業:主要是調整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使有利于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發展; ④.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采取贖買政策,和平過渡,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起來; 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改革計劃管理體制,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以城市為中心的對外開放格局。城市經濟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⑶.原則: 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符合城市特點,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0. 從新中國建立到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黨和政府對城市經濟體制進行了怎樣的調整和變革?成效如何?存在什么弊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又是怎樣針對城市經濟體制出現的弊端進一步調整和改革的?據此你得到哪些認識? ⑴.調整和變革: ①.沒收國民政府財產和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②.合理調整工商業,使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得以恢復和發展; ③.在工礦企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破除舊制度的殘余; ④.1953年開始三大改造,把私人資本主義納入各種形式國家資本主義軌道,通過贖買政策,實現社會主義改造; ⑵.成效和弊端: 建國初期的調整和改革,鞏固了新政權,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制約了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存在工作過急、過粗、簡單化的問題; ⑶.進一步調整和改革: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以間接管理,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城市經濟出現空前活躍局面; ②.十四大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城市經濟體制提出新的要求; ⑷.認識: 生產關系的變革,一定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地調整和完善。
29. 20世紀的最初20年和最后20年,中國在近代化及現代化的過程中均出現了重大的進步。請回答以下問題: ⑴.請以史實說明,這兩個時期中國近代化或現代化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各有哪些表現? ⑵.20世紀最后20年中,中國的現代化與最初20年相比,起點和目標有何不同? ⑶.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20世紀最后20年中,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在管理體制、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原則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⑴.20世紀最初20年: 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出現了一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一戰期間有較大的發展; ③.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基礎,進一步解放了思想; 20世紀最后20年: ①.政治方面: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進一步完善; ②.經濟方面:中國逐漸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③.思想方面:全黨和全國人民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思想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思想空前解放,實行改革開放,探索中國特設社會主義道路; ⑵.起點、目標不同: ①.前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近代化,后者是在中國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發展現代化; ②.前者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后者的目標是建設富強的中國; ⑶.變化: ①.管理體制:由強調國家的直接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變為強調國家的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所有制:由建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建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 ③.由單一的按勞分配到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和政策共存的體制
28.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據統計先后召開會議八百余次。這些會議整體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來艱辛而又光輝的歷程。其中七屆二中全會、八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指出上述三次會議在經濟建設方面具有延續性的決策。
(2)七屆二中全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建設方面分別提出了哪些方針?
(3)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1)①七屆二中全會指出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規定了革命勝利后,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②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的總任務;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③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2)七屆二中全會:告誡共產黨人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3)①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5. 1956-1976年是建國以來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從政治、經濟、外交三方面歸納前后兩個十年我國歷史的不同特點。 ⑴.政治上:前十年受左的干擾,但正確思想占主導地位;后十年左傾錯誤占主導地位; ⑵.經濟上:前十年雖有挫折但成就巨大;后十年雖有成就但遭受的破壞巨大; ⑶.外交上:前十年中蘇關系惡化中美對抗;后十年中美建交,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24. 結合戊戌變法中的維新派、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民主主義者、文革中的四人幫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分析其目的,并據此談談你對儒家思想的認識。
態度和目的:
⑴ 維新派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同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其目的是借維護孔子的名義,批判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思想,為維新變法制造歷史根據;
⑵ 激進民主主義者把斗爭矛頭指向儒家傳統道德,進行批判,對儒家文化持否定態度,其目的是要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統治,反對復辟帝制;
⑶ 文革中四人幫對儒家思想持批判態度,其目的是阻止周恩來批判極左思潮,反對解放干部和對經濟調整;
認識: ⑴.歷史上不同階級、不同派別,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對儒家思想采取不同態度; ⑵.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儒家思想對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發展封建經濟,緩和階級矛盾產生過積極影響;在封建社會衰落時期,產生消極影響;在中西文化交融過程中,對儒家思想應采取科學態度;在現實社會中,對儒家思想要加強研究,批判地加以繼承和發展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