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概括歸納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點。 ⑴ 清政府對西方列強由對抗走向勾結:《北京條約》簽訂和辛酉政變后,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基礎上,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 ⑵ 清政府調整政策:設立總理衙門、開展洋務運動; ⑶ 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侵略加劇:控制總理衙門、掌握中國海關管理權,向中國傾銷商品、干涉中國內政,使中國半殖民地化不斷加深; ⑷ 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產生:在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民族資產階級誕生,無產階級隊伍發展; ⑸ 救國救民的探索活動仍在繼續:早期維新思想產生; ⑹.教育發生變化:洋務派興辦新式學堂,組織留學教育,在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一些改革,中國近代教育開始。
1.有人說:鴉片戰爭是在執行一種歷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來達到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請結合史實評述這種觀點。 ⑴.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但也有合理性。 ⑵.因為: ①.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其性質是英國發動的一場侵略中國的戰爭; 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國領土和主權開始遭到破壞,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鴉片戰爭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③.但是,鴉片戰爭的客觀后果,一是使中國由閉關逐步走向開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國社會內部變革,經濟上封建自然經濟解體,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知識分子興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西學東漸局面逐步形成; ⑶.可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觀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至于“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觀后果,而且中國是付出慘重代價的。
2 .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先后向列強開放了10多處通商口岸。針對這種現象,一種觀點認為:大量的口岸開放,對中國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主要的,但也有積極影響。另一種觀點認為:積極影響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極影響。請按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觀點,并闡述理由。 消極方面: ⑴.通商口岸的開放,是中國戰敗的產物,反映列強的侵略要求; ⑵.便利了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和鴉片,使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 ⑶.列強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為列強侵華的據點; ⑷.口岸成為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據點,中國原料被掠奪出口,大批農民、手工業者失業破產; 積極方面: ⑴.通商口岸是中國與世界發展潮流的結合點,便利西方思想文化科技的進入,從而有利于中國了解世界; ⑵.外商在通商口岸開辦企業、進行早期資本輸出等,瓦解了中國自然經濟,也誘發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便利了中國學習外國長處和引進技術; ⑷.對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產生了影響
3《資政新篇》當時是否具有實現的社會基礎? 不具備。因為: ⑴.當時不具備發展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條件: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封建反侵略斗爭,領導者洪秀全是農民階級,他要建立的制度最終還是封建制度,在洪秀全領導下發展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 當時封建勢力強大,決不允許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是要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決不允許中國成為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⑵.不具備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當時的中國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下,自然經濟剛剛開始解體,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 ⑶.不具備階級基礎:當時中國還沒有產生民族資產階級; ⑷.雖然社會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但沒有也不可能出現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社會潮流;
4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在經濟內容方面有何異同,實踐結果有何不同,導致各自結果不同的原因何在?《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有何聯系與區別? ⑴.經濟內容方面的異同: ①.前者主張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實行圣庫制度,著重點放在土地制度的變革及生活資料的分配制度上;后者則主張學習西方經濟制度,發展工商業,獎勵科技發明,著重點放在工商業的發展上; ②.兩者都立足于否定舊的封建剝削制度,都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社會要求; ⑵.實踐結果: 前者平分土地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 后者得到洪秀全的個人賞識,但最終無法實行; 原因: 前者違背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背離農民小生產者的本性,落后于時代潮流,加上處于殘酷的戰爭環境,因而無法成功;后者雖然合乎歷史發展潮流,有進步意識,但不能反映農民的土地要求,因而不能為廣大農民所接受,從而也無法實施; (3).聯系: ①.后者繼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彌補了前者在社會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②.兩者關于社會經濟的主張在本質上是相互矛盾的; (4).區別: ①.產生背景不同:分別在盛衰兩個不同時期; ②.經濟主張不同:前者在維護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實質上是一種農業社會主義空想;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潮流相違背的;后者保護私有財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符合社會發展潮流; ③.群眾基礎不同:前者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后者與農民的要求不相符合無法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④.作用不同:前者推動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后者未能付諸實施; ⑤.反映的愿望不同:前者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后者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5 概括歸納鴉片戰爭后,面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思想特點,并分別分析造成這種特點的原因。 ⑴.清政府: 面對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協求和,另一方面頑固守舊,拒絕進行任何改革; 原因:是由滿清貴族頑固的階級立場決定的;其當時的腐朽性也決定了其態度; ⑵.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先進知識分子: 開始拋棄夜郎自大觀念,開始注目世界,并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以抵御外來侵略; 原因:是由鴉片戰爭使民族矛盾激化所造成的,也是其愛國立場決定的; ⑶.洪秀全、洪仁玕等農民階級領袖: 洪秀全引進基督教思想創立拜上帝會發動革命,并力主以絕對平均主義改造社會;其思想轉變與鴉片戰爭后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影響有關,也是由其小農的地位與立場決定的; 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建設國家新方案,主張學習并發展資本主義,但對西方認識較淺;原因是鴉片戰爭后西學傳入影響的結果,也與時代和階級局限性有關。 ⑷.地主階級洋務派: 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原因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看到外國先進技術;
9. 將來完成時will have +been+V(p.p)
2,000 words will have been learned by the end of next year.
7. 現在完成時 have/has +been+V(p.p)
他已經結束工作了。He has finished his work. His work has been finished.
8. 過去完成時 had +been+V(p.p)
到上個月為止,他們已經把這本書翻譯成了英語。
The book had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the end of last month.
5. 現在進行時 am/is/are +being+V(p.p)
他正在油漆房子。A house is being painted.
6. 過去進行時 was/were +being+V(p.p)
當我進廚房時,她正在做蛋糕。A cake was being made when I came into the kitchen.
4. .過去將來時 should/would +be+V(p.p)
他告訴我們人們將在他家鄉建一個大水壩。We were told that a big reservoir would be built in his hometown.
2.表示能力的情態動詞
can可表示某人具有某種特定技巧、(潛在)能力或通過感官意識到某物。 could表示某人過去具有某種技巧、(潛在)能力或意識。 -Some people can ski better than others. 有些人滑雪比其他人好。
Everyone in the village could hear her voice. 村子里每個人都能聽見她的聲音。
be able to/be unable to不僅有現在時、過去時,還可有將來時、現在完成時、不定式、動詞-ing形式等。例如: Our baby will be able to walk in a few weeks. 我們的嬰兒幾周后就能走路了。 Since his accident he hasn’t been able to leave the house. 自從事故后,他就不能離開房子了。 3. 表示肯定推測的情態動詞
must用于推測時,表示“一定”、“肯定”,表明說話人認為的可能性很大。一般只用于肯定陳述句中。否定形式用can’t,表示“一定不”“肯定不”
如: Oh, you must be Sylvia’s husband. 你一定是西爾薇亞的丈夫。 語法總復習2- - -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表示主語是謂語動作的承受者,如:A new swimming pool will be built on our school.
被動語態的形式是由“助動詞be+動詞的過去分詞”構成。助動詞be隨著主語的人稱,數,時態和語氣的不同而變化。各種時態的被動語態形式如下:
1.表示可能性的情態動詞
may 和might用來推測現在“可能”,may 比might表示的可能性大些。may通常只用于陳述句中。例如: --It may rain tomorrow. 明天可能下雨。
用may 表示“可能”一般不用于疑問句,在疑問句中通常用can表示。例如: --Can they have missed the bus? --Yes, they may have.
他們可能錯過了公共汽車嗎?是的。
7. proven a. 被證明的
Truth is something proven by experiment, so nothing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真理是要被實踐證明的,所以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想當然。
語法快遞 it 用法
it的用法
(1)用作人稱代詞,代替前文提出到的無生命的事物,動植物、嬰兒及指示代詞this, that,如,
I have a new pen. It is beautiful. 我有一只新鋼筆,它很好看。
The Browns have a new baby. It's cute. 布朗一家新生了一個小孩,很可愛。
(2)用來表示時間、天氣、距離等,如,
It's twelve o'clock now. 現在12點了。
It's fine today. 今天天氣很好。
語法總復習1----情態動詞
Teaching aims: Vocabulary revision
Grammar revision
Teaching main-point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revis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s
Teaching Crux: 1) SS’ explanation about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2) Teacher’s further explanation and supplement
Teaching materials & focuses:
復習情態動詞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