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糖類是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之一,下劉食物中富含糖類的是
A.米飯 B.蔬菜 C.肉類 D.蛋類
[精析] 糖類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化合物,常見的葡萄糖(化學式為C6H12O6)、蔗糖、淀粉、纖維素等均屬于糖類。糖類的主要代表物
類 別 |
主 要 性 質 |
重要用途 |
|
單糖 |
葡萄糖 (C6H12O6 ) |
白色晶體,易溶于水,有甜味 |
提供能量 |
果糖 C6H12O6 |
白色晶體,不易結晶,通常是粘稠的液體,易溶于水。(比蔗糖甜) |
食品 |
|
二糖 |
蔗糖 C12H22O11 |
白色晶體,易溶于水,有甜味 |
食品 |
麥芽糖 C12H22O11 |
麥芽糖是蔗糖的同分異構體 |
食品 |
|
多糖 |
淀粉 (C6H12O5)n |
直鏈淀粉能溶于熱水中,支鏈難溶 |
食品、制乙醇 |
纖維素 (C6H12O5)n |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溶液,它是白色纖細的固體。 |
紡織、造紙、制人造纖維 |
糖類可分為單糖、二糖、多糖,它們的相互轉化關系為:
單糖
單糖(C6H12O6): 不能水解。如葡萄糖、果糖、核糖。
糖類 二糖(C12H22O11):能水解,一個分子的二糖水解生成二個分子的單糖。如蔗糖、麥芽糖等。
多糖[(C6H10O5)n]: 能水解,一個分子的多糖水解生成多個分子的單糖。
油脂的合成:由多種高級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
油脂的化學成分:高級脂肪酸甘油酯。
油脂的組成元素:C、H、O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所必需的一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在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在人體內含量甚微。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不同,維生素在人體內不能產生熱量,也不參與人體細胞、組織的構成,但卻參與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預防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解答]A
28.“A、D鈣奶”中的“鈣”指的是
A.單質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精析] 宏觀物質的組成,用宏觀概念元素來表示;分子的構成,用微觀粒子來表示。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A、D鈣奶”中的“鈣” 是宏觀概念
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以水為例,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的相互關系
[解答]B
27. 下列屬于純凈物的是
A.純藍墨水 B.生理鹽水 C.蒸餾水 D.葡萄糖水
[精析]本題考查同學們對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與聯系,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如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都是純凈物.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如空氣是由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多種成分組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各物質都保持各自的性質.
討論:冰水共存體屬于混合物,還是純凈物?
冰水共存體雖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們都屬于同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
[解答]C
26.空氣中含量較多且性質活潑的氣體是
A氧氣. B.氮氣 C.二氧化碳 D.水蒸氣
[精析] 空氣是一種天然資源,混合均勻,相對穩定,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按體積比):
空氣成分 |
氮氣 |
氧氣 |
稀有氣體 |
二氧化碳 |
其他氣體和雜質 |
體積分數 |
78% |
21% |
0.94% |
0.03% |
0.03% |
氮氣在空氣中含量最多而不是較多,氧氣在空氣中含量較多且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如在點燃條件下可跟氫氣、硫、磷、碳、鐵及甲烷等單質和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同時放出熱量。氧氣具有氧化性,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氧氣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燒。
各種物質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現象比較如下表
物質 |
空氣中 |
氧氣中 |
磷 |
產生大量白煙 |
火光明亮,產生大量白煙 |
反應方程式 |
4P+5O2![]() |
|
硫 |
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并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
發出藍紫色火焰、放山熱量、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
反應方程式 |
S+O2![]() |
|
木碳 |
持續紅熱、無煙無焰 |
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蝕的氣體 |
反應方程式 |
C+O2![]() |
|
鋁箔 |
很難燃燒 |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固體 |
反應方程式 |
4Al+3O2![]() |
|
鐵絲 |
不燃燒 |
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黑色固體 |
反應方程式 |
3Fe+2O2![]() |
[解答]A
25.下列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冰塊融化 B.玻璃破碎 C.樹木折斷 D.鋼鐵生銹
[精析] 這是一道區別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試題,要抓住變化過程是否有新的物質生成,判斷變化的基本依據“看是否有新的物質生成”。鋼鐵生銹是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結果。
鐵在空氣中銹蝕,實際上是鐵跟氧氣、水等物質相互作用,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使鐵轉化為鐵的化合物的過程。鋼鐵還會被環境中的其他物質銹蝕。常采用在鋼鐵表面覆蓋保護層的方法來防止鋼鐵生銹。
[解答]D
45.(09年山東理綜·30)(16分)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還含少量Fe、S1的化合物,實驗室以孔雀石為原料制備CuSO4·5H2O及CaCO3,步驟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溶液A的金屬離子有Cu2+、Fe2+、Fe3+。從下列所給試劑中選擇:實驗步驟中試劑①為 (填代號),檢驗溶液A中Fe3+的最試劑為 (填代號)。
a.KMnO4 b.(NH4) 2S c.H2O2 d.KSCN
(2)由溶液C獲得CuSO4·5H2O,需要經過加熱蒸發, 。過濾等操作。除燒杯、漏斗外,過濾操作還用到另一玻璃儀器,該儀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 。
(3)制備CaCO3時,應向CaCl2溶液中選通入(或先加入) (填化學式)。若實驗過程中有氨氣逸出、應選用下列 裝置回收(填代號)。
(4)欲測定溶液A中Fe2+的濃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標準溶液,定容時視線應 ,直到 。用KMnO4標準溶液滴定時應選用 滴定管(填“酸式”或“堿式”)。
答案:(1)c d
(2)冷卻結晶 引流
(3)NH3·H2O b
(4)注視凹頁面的最低處與刻度線 凹頁面的最低處與刻度線相平 酸式
解析:(1)為使Fe2+、Fe3+一塊沉淀,要加氧化劑將Fe2+氧化而又不引入新雜質,選H2O2;檢驗Fe3+ 選擇SCN- (2)從溶液中要析出晶體,采用冷卻結晶法;過濾時要用到玻璃棒引流。(3)CaCl2溶液不能與CO2反應,加入堿能反應,但又不能引入雜質,應通入NH3(或先加入NH3·H2O);氨氣極易溶于水,要注意防倒吸,a裝置廣口瓶內的進氣管長,容易倒吸,c裝置中的倒置漏斗、d中的多空球泡可以防倒吸。
[考點分析]考查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物質的提純與鑒別、實驗室安全等
44.(09年山東理綜·28)(14分)運用化學反應原理研究氮、氧等單質及其化合物的反應有重要意義。
(1)合成氨反應N2(g)+3H2(g)2NH3(g),若在恒溫、恒壓條件下向平衡體系中通入氬氣,平衡 移動(填“向左”、“向右”或“不”);使用催化劑 反應的△H(填“增大”、“減小”或“不改變”)。
(2)已知:O2(g) = O2+(g)+e-
H1=1175.7
kJ·mol-1
PtF6(g)+e-=PtF6-(g)
H2=-771.1
kJ·mol-1
O2PtF6(S)=O2+(g)+PtF6-(g)
H3=482.2
kJ·mol-1
則反應O2(g)+PtF6(g) = O2+PtF6-(s)的H=_____________ kJ·mol-1。
(3)在25℃下,向濃度均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 沉淀(填化學式),生成該沉淀的離子方程式為 。已知25℃時Ksp[Mg(OH)2]=1.8×10-11,KsP[Cu(OH)2]=2.2×10-20。
(4)在25℃下,將a mol·L-1的氨水與0.01 mol·L-1的鹽酸等體積混合,反應時溶液中c(NH4*)=c(Cl-)。則溶液顯 性(填“酸”、“堿”或“中”);用含a的代數式表示NH3·H2O的電離常數Kb= 。
答案:(1)向左 不改變
(2)-77.6
(3)Cu(OH)2 Cu2++2NH3·H2O = Cu(OH)2↓ +2NH4+
(4)中 mol·L-1
解析:(1)恒溫、恒壓條件下向平恒體系中通入氬氣,則反應體系體積增大,平衡左移;使用催化劑只是改變了反應的途徑,沒有改變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狀態,△H不變;(2)利用蓋斯定律,△H1+△H2+(-△H3)= -77.6 kJ·mol-1;(3)由于,KsP [Cu(OH)2]=2.2×10-20<Ksp[Mg(OH)2]=1.8×10-11,所以先生成沉淀;2NH3·H2O+Cu2+=Cu(OH)2↓+2 NH4*;根據溶液的電中性原則,c(NH4*)=c(Cl-),則[H+]=[OH-];溶液顯中性;Kb= ,c(NH4*)=c(Cl-)=0.005 mol·L-1;[H+]=[OH-]=1×10-7 mol·L-1(因為是25℃下且為中性);[NH3·H2O]=mol·L-1-0.005 mol·L-1,則:Kb=mol·L-1。
43.(09年江蘇化學·16)(8分)以氯化鉀和鈦白廠的副產品硫酸亞鐵為原料生產硫酸鉀、過二硫酸鈉和氧化鐵紅顏料,原料的綜合利用率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1)反應I前需在FeSO4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A.鋅粉 B.鐵屑 C.KI溶液 D.H2
(2)反應Ⅰ需控制反應溫度低于35℃,其目的是
。
(3)工業生產上常在反應Ⅲ的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醇類溶劑,其目的是
。
(4)反應Ⅳ常被用于電解生產(NH4)2S2O8(二硫酸銨)。電解時均用惰性電極,陽極發生地電極反應可表示為
。
答案:(1)B
(2)防止NH4HCO3分解(或減少Fe2+的水解)
(3)降低K2SO4
的溶解度,有利于K2SO4 析出。
(4)2SO42-
-2e-
2S2O82-
解析:(1)在FeSO4溶液中除去溶液中的Fe3+,最好選用鐵屑或鐵粉,比較簡單。(2)如果溫度過高會導致NH4HCO3分解同樣也會加快Fe2+的水解(溫度越高水解速率越快)這樣會使原料利用率降低。(3)由題目看出在III反應中生成的K2SO4
為固體,而K2SO4在無機溶劑中溶解度是比較大的,要想使K2SO4析出只能降低其溶解度所以加入醇類溶劑目的降低K2SO4的溶解度。
(4)根據陰陽極反應原理陽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此題實質是電解硫酸銨溶液,在根據反應后的產物得出正確的答案。
[考點分析]此題為化工生產題型,主要考察了化合物性質,電極方程式書寫。做此類題要分析清楚每一個環節目的和結果是什么。這樣才能判斷各反應后的產物分別是什么。
42.(09年廣東化學·24)(11分)
超細氧化鋁是一種重要的功能陶瓷原料。
(1)實驗室常以NH4Al(SO4)2和NH4HCO3為原料,在一定條件下先反應生成沉淀NH4AlO(OH)HCO3,該沉淀高溫分解即得超Al2O3,NH4AlO(OH)HCO3熱分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2)NH4Al(SO4)2·12H2O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53。欲配制100mlPH為2濃度約為0.1mol-1的NH4Al(SO4)2溶液,配制過程為
①用托盤天平稱量NH4Al(SO4)2·12H2O固體 g。
②將上述固體置于燒杯中 。
(3)在0.1mol·l-1NH4Al(SO4)2溶液中,鋁各形態的濃度(以Al3+計)的對數(lgc)隨溶液ph變化的關系見下圖
①用NaOH溶液調節(2)中溶液pH至7,該過程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有 ②請在答題卡的框圖中,畫出0.01mol·l-1NH4Al(SO4)2溶液中鋁各形態的濃度的對數lgc隨溶液pH變化的關系圖,并進行必要的標注。
答案:(1)2NH4AlO(OH)HCO32NH3↑+Al2O3+3H2O↑+2CO2↑(2)將4.5g固體置于燒杯中,邊加蒸餾水溶解邊用玻璃棒攪拌,待完全溶解后,用玻璃棒移液至1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餾水洗滌燒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將洗滌液轉移到容量瓶中,加蒸餾水至刻度線2~3cm處應改用膠頭滴管,上下振蕩,靜置,將配置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并貼上標簽。
(3)。作圖要點:起始與最終數值為-2;剛開始產生沉淀時PH要增大;完全沉淀和沉淀溶解時的PH應與原圖一樣;氫氧化鋁完全溶解時的PH也是不變的二縱座標發生改變,所以線要與原圖有所區別。
解析:(1)解答該題的關鍵是要判斷出反應的產物,由題意NH4AlO(OH)HCO3熱分解的產物應該有Al2O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產物還應有NH3、CO2和H2O,配平化學方程式得:2NH4AlO(OH)HCO32NH3↑+Al2O3+3H2O↑+2CO2↑
(2)注意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操作步驟地準確性,一般是計算、溶解、轉移、洗滌、定容、裝瓶。計算時要注意規范,同時要注意托盤天平的精確度是±0.1g,100ml 0.1mol/LNH4Al(SO4)2中,物質的量為0.01mol,M[NH4Al(SO4)2]=453g/mol ,所以m(NH4Al(SO4)2)=453g/mol×0.01mol=4.53g=4.5g;溶解時要注意玻璃棒攪拌,轉移時注意用到玻璃棒引流,同時還要注意洗滌操作,定容時距刻度2~3cm處應改用膠頭滴管,同時還要注意上下震蕩,使之混合均勻,裝瓶時要注意貼上標簽。
(3)①從題給圖示可以看出,pH至7時鋁離子完全轉化為氫氧化鋁沉淀,沒有出現沉淀的溶解,又因為銨根離子水解使溶液顯酸性,所以中性溶液中必須是銨根離子和一水合氨的混合物,說明必需有銨根離子與氫氧根的反應。該過程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Al3+ +3OH-===Al(OH)3↓;NH4+ +OH-=NH3·H2O②作圖時注意NH4Al(SO4)2濃度的變化,由于濃度變為0.01mol·l-1,所以起始與最終數值為-2,又因為Al3+濃度減少減少為0.01mol·l-1,而溶度積常數不變,所以剛開始產生沉淀時pH要增大。而完全沉淀和沉淀溶解時的PH應與原圖一樣不能改變,但注意氫氧化鋁完全溶解時的PH也是不變的二縱座標發生改變,所以線要與原圖有所區別。
41.(09年廣東化學·22)(12分)
某工廠生產硼砂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料,主要含有MgCO3、MgSiO3、 CaMg(CO3)2、Al2O3和Fe2O3等,回收其中鎂的工藝流程如下:
沉淀物 |
Fe(OH)3 |
Al(OH)3 |
Mg(OH)2 |
pH |
3.4 |
5.2 |
12.4 |
部分陽離子以氫氧化物形式完全深沉時溶液的pH由見上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1)“浸出”步驟中,為提高鎂的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要求寫出兩條)
(2)濾渣I的主要成分有 。
(3)從濾渣Ⅱ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物質有 。
(4)Mg(ClO3)2在農業上可用作脫葉劑、催熟劑,可采用復分解反應制備:
MgCl2+2NaClO3===Mg(ClO3)2+2NaCl
已知四種化合物的溶解度(S)隨溫度(T)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
①將反應物按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數比混合制備Mg(ClO3)2.簡述可制備Mg(ClO3)2的原因: 。
②按①中條件進行制備實驗。在冷卻降溫析出Mg(ClO3)2過程中,常伴有NaCl析出,原因是: 。除去產品中該雜質的方法是: 。
答案:(1)增大硫酸濃度;加熱升高溫度;邊加硫酸邊攪拌(要求寫出兩條)
(2)濾渣Ⅰ主要成分有Fe(OH)3、Al(OH)3
(3)從濾液Ⅱ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物質有CaSO4、Na2SO4
(4)①該反應的生成物為Mg(ClO3)2和NaCl的混合溶液,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大,Mg(ClO3)2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利用兩物的溶解度差異,通過加熱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將Mg(ClO3)2與NaCl分離,制得Mg(ClO3)2。
②因為在相同溫度向下NaCl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在冷卻結晶過程中,會有少量NaCl隨Mg(ClO3)2析出;重結晶。
解析:(1)固體溶解及反應完全的措施一般是加熱、振蕩或攪拌,或是增大硫酸的濃度,所以答案應該從這些方面分析回答。
(2)從題給信息可以看出pH調到5.5應該Fe3+和Al3+沉淀完全,所以沉淀應該是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鋁。
(3)從流程變化,因為廢料浸出用到硫酸,可知濾液中應該含有硫酸根離子;從廢料成分中含有CaMg(CO3)2和兩次調節PH均用到氫氧化鈉,可知濾液中陽離子應該有鈉離子和鈣離子,所以從濾渣Ⅱ中可回收利用的主要物質是硫酸鈉和硫酸鈣。
(4)①分析該題可以結合硝酸鉀與氯化鈉的分離方法思考,同時要注意題給圖示,從圖示上我們不難得到下列信息,一是相同溫度時氯酸鎂的溶解度最大氯化鈉溶解度最小,二是氯酸鎂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最大,氯化鈉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最小。所以控制反應溫度的變化,可以控制可溶性物質的分離。
②從題給圖示不難看出相同溫度時氯化鈉的溶解度最小,因此在冷卻降溫析出Mg(ClO3)2過程中一定會析出氯化鈉。由于氯酸鎂和氯化鈉均溶于水,溶于水的可溶性物質一般用結晶和重結晶的方法分離。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