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函數的周期、振幅依次是 ( )
A. B. C. D.
2、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不能再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為特征的發展道路,必須尋找一條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有封山育林、定期開禁、保護生育期的鳥獸魚鱉,使自然資源休養生息,以保永續利用的主張和法令。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龐大的人口壓力(我國以占世界約7%的耕地、3.4%的GDP供養21%的人口);資源短缺(缺水問題突出);深刻的環境危機(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并迅速向農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征的生態破壞的范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總結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國的發展只能選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環境問題
①環境問題及其發展: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后;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②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可見: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產生的,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從總體上講,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防治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控制人口增長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搞好國土整治工作;參加國際協作,保護世界環境。
③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保事業:
3、 綜合國力
①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
綜合國力即一個國家的總體力量,其大小主要體現在基本實體、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內政和外交、科學和技術這五個方面。
②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
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重視農業和農村問題;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戰略,不結盟、不爭霸,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
八、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2、 世界經濟地理格局
①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世界經濟活動的空間不斷擴散,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產品、技術和資本;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提供原料和燃料。當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和互相依賴空前緊密,技術、人員、服務的跨國界流動越來越頻繁。加強國際經濟聯系,進入世界大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自身經濟的重要手段。經濟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進步。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②區域發展中經濟全球化中的意義和作用:
發達國家具有發達的制造業和金融業、科學技術基礎雄厚、基礎設施完善、法制健全等優勢,主導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市場,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發展中國家:具有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需要引進外資和技術,加上政局動蕩,南北差距擴大:拉美地區發展較快;東亞、東南亞發展成為吸引對外投資較多的地區;南亞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特別是紡織品的供應地;撒哈拉以南基礎薄弱、吸引外資條件差、北非和西亞困難較多,發展中國家差距將擴大。
③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
二戰后,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競爭越發加劇,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應運而生。這些區域經濟集團一方面具有內向的保護性,另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競爭性。在集團內部成員之間實行關稅互利、取消貿易壁壘,組成共同市場,實現經濟互補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區域內部經濟的聯系,是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階梯。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①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
由于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存在不平衡,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不斷遭受沖擊。首先,社會主義陣營從50年代末出現分裂,到60年代末解體。其次,西方陣營也出現分化。西歐和日本重新崛起,獨立自主的傾向增長,美國控制能力有所減弱。80年代末,歐洲政治地圖發生劇變。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國統一,南斯拉夫爆發內戰,分成5個國家,蘇聯解體,分成15個國家。除美國這個惟一超級大國外,世界上還形成西歐、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多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②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
二戰后總體是和平局面。
區域國際組織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統一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組織在維護區域安全、加強各國間的團結和合作、反對外來勢力干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區沖突和戰爭不斷:在全球性對抗和大戰危險減弱的同時,地區性沖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發局部戰爭。如阿以沖突、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阿以沖突既有民族和宗教矛盾、領土和水源糾紛等內部原因,也與帝國主義國家維護其全球戰略利益、插手中東事務有關。
3、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①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對背景環境的破壞、對文物古跡的破壞、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②旅游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游活動容納能力。旅游活動的規模應與旅游區的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如果規模超過環境承載力,就會對旅游區的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游環境惡化。如果規模達不到環境承載力,則顯示出對旅游資源開發的不足,造成對資源的浪費。
七、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2、地理環境與旅游
①旅游資源及其特性:
旅游資源通常劃分為自然景觀(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觀)和人文景觀(建筑景觀、文化藝術、風土民情)。其特點具有:多樣性;非凡性;可創造性;長存性。
②旅游資源的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
③中國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自然風光類
如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黃山、日月潭、西湖、白頭山天池、“天涯海角”等
古代文化藝術寶藏
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明孝陵、避暑山莊、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等
革命紀念地
廣州、武漢、南京、上海、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等
民族風情
漢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燈、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和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等
十大名勝
故宮、八達嶺、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黃山、杭州西湖、臺灣日月潭
“五岳”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蒿山
“四佛”
東普陀山、西峨嵋山、北五臺山、南九華山
文化遺產
略
納入“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吉林長白山、四川臥龍、廣東鼎湖山、貴州梵凈山、福建武夷山、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湖北神龍架、新疆博格達峰、江蘇鹽城、云南西雙版納
④旅游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a.選擇最佳觀賞位置(千峰萬壑―遠眺俯視、地貌的造型―特定位置、一線天―置身其中近觀、瀑布景觀―適當距離仰視、江河湖海―遠望俯視、湖沼池塘―低臨水面欣賞、山水組合―乘船觀景);
b.把握好觀賞時機(把握季節、天氣、時間);
c.抓住景觀特點(了解園林景觀的主配、層次、框景、借景);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d.以情觀景(綜合感受、發揮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e.其他要求(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確定旅游線路、了解景觀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觀的美學或歷史文化價值等)
1、旅游活動及其作用
①旅游活動的特點: 現代旅游主要特點:旅游主體的大眾化;旅游空間的擴大化;旅游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旅游目的的娛樂性。
②旅游活動的作用:
a.滿足人類需求: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也是體力和腦力的消耗過程;人們積累文化知識,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往往是在閑暇時間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和接受培訓來實現的;人們為了豐富文化生活,鍛煉身體,而進行旅游。
b.促進經濟發展:旅游業是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并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支柱之一;發展進口旅游,能夠增加國家的外匯收入;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發展旅游業能夠擴大就業;發展旅游業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c.擴大交流: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們都可通過旅游來實現科技、文化、商品等方面的交流。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