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胡適說:“張季直(張謇)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稱其為“英雄”的主要依據是
A.為挽救民族危機放棄仕途 B.提出“實業救國”興辦實業
C.提出“教育救國”大搞教育 D.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7.中華民國成立后,列寧高度評價了孫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貢獻,并認為孫中山領導的這場革命“正在破壞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列寧的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從此登上中國政治舞臺 B.孫中山防止了社會的貧富分化
C.孫中山為救國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擊了列強在華勢力
6.19世紀30年代,一位來華傳教士撰文說:如果不透徹了解中國歷史,要解決其長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問題將是徒勞的;如果這個民族與世隔絕的“秘密”不被發掘出來,那么“將他們與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萬里長城就不能連根鏟除”。上述言論適應了當時西方國家
A.壟斷貿易的要求 B.商品輸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資本輸出的要求
5. 羅馬法規定: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的服從主人,服從“命運”的安排,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必須嚴加懲治。說明羅馬法
A.維護君主專制 B.保護所有公民利益 C.保護私有財產 D.保護奴隸制
4.恩格斯曾說,“如果認為希臘人和野蠻人、自由民和奴隸、公民和被保護民、羅馬的公民和羅馬的臣民(指廣義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這在古代人看來必定是發了瘋。”這段材料可以為解釋以下哪一觀點提供佐證
A.在古代希臘、羅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質意圖就是要建立社會的平等
C.羅馬帝國已經沒有了公民與臣民的界限
D.古代希臘、羅馬各個階層都能參與政治
C.反對君主專制
D.完全否定孔子
A.維護封建禮教
B.反對迷信崇拜
3.某思想家說:“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他其實是
2.南宋思想家葉適曾指出:“四民(指士、農、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對此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①這種思想建立在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②葉適對重農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③這種思想反映了商人的利益與愿望 ④葉適思想對朝廷產生了巨大影響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④
1.奧地利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領地國家”和“稅收國家”的概念,其中“領地國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國王的稅收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自己領地上的收入,一個是來自諸侯的進貢。國王無權對諸侯領地直接征稅,根據這一定義,中國古代王朝中屬于“領地國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