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0 100 200 300 稀鹽酸質量/g
天津市直屬中學2009年中考考前診斷試題(五)
CO2
質量/g
8.8
第三次再逐滴加鹽酸100g
0
②根據表中數據在坐標系中畫出CO2質量(縱坐標)與所加入鹽酸質量(橫坐標)的關系圖。
2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稱取含NaCl的Na2CO3固體
(l)計算原固體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和消耗鹽酸的總質量。
(2)下表為研究性學習小組向上述配制的混合液中分三次逐滴加入(邊加邊振蕩)鹽酸后所記錄的部分數據。經查閱資料知Na2CO3與HCl反應可以分兩步進行:
Na2CO3 + HCl二NaCl+NaHCO3(I);NaHCO3 + HCl=NaCl + H2O+CO2↑(11)。
①請完成表格中未填的部分。
實驗次數
每次產生的CO2的質量(g)
第一次先逐滴加鹽酸100g
第二次再逐滴加鹽酸100g
26. (6分)小明、小鵬和小芳三位同學在一起探究蠟燭燃燒,他們將短玻璃導管插入焰心,發現另一端也可以點燃。
⑴【提出問題】導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氣體,氣體成分可能會是什么呢?
⑵【猜 想】小明認為:可能是蠟燭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CO。
小鵬認為:可能是蠟燭受熱后產生的蒸氣。
小芳認為:可能上述兩種情況都有。
⑶【設計實驗方案】請你幫他們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方案,來判斷哪一種分析是正確的。
。
⑷【現象與結論】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確,現象應是
。
如果小鵬的猜想正確,現象應是 。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確,現象應是
。
⑸如果用CnH2n+2表示蠟燭的主要成分,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
25.(12分) 現在許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裝,但包裝袋中的空氣、水蒸氣仍會使食品氧化、受潮變質,因此一些食品包裝袋中需放入一些脫氧劑,以使食品保質期更長一些。甲、乙、丙三同學為了探究“脫氧劑”的成分,從某食品廠的月餅包裝袋中取出“脫氧劑”一袋,打開封口,將其倒在濾紙上,仔細觀察,脫氧劑為灰黑色粉末,還有少量的紅色粉末。
提出問題:該脫氧劑中的黑色、紅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甲同學認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銅、紅色粉末可能是銅。
乙同學認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鐵粉,也可能還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紅色物質是氧化鐵。
丙同學認為:灰黑色物質可能是氧化銅、活性炭粉,紅色粉末可能是銅。
(1)你認為 同學的猜想正確,其理由是:
。
(2)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驗證該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請填寫以下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預期的實驗現象
結論
①
②
(3)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⑵若所取樣品的質量為5g,為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分液漏斗F中至少要盛放10%的稀硫酸(密度為1.07g/mL) mL,若m1為51.20g,m2為53.18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 。
【實驗步驟】
①如圖連接裝置(除B、C外)并加入所需藥品。
②稱量并記錄B的質量(m1)。(稱量時注意封閉B的兩端。)
⑧按動鼓氣球,持續約1分鐘。
④連接上B、C。
⑤打開分液漏斗F的活塞,將稀硫酸快速加入D中后,關閉活塞。
⑥按動鼓氣球,持續約1分鐘。
⑦稱量并記錄B的質量(m2)。(稱量時注意封閉B的兩端及E右端的出口。)
⑧計算。
⑴已知堿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和氫氧化鈉,則干燥管A的作用:
;
干燥管C的作用是
E裝置的作用是 。
步驟③中鼓氣的目的是
步驟⑥中鼓氣的目的是 ;
本實驗能否同時省略③、⑥兩個步驟? ,原因是
。
24.(11分)某純堿樣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鈉,現欲測定其碳酸鈉的質量分數,進行如下實驗:
【實驗原理】Na2CO3+H2SO4 = Na2SO4 + H2O + CO2↑
通過實驗測定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可求得原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進而求得碳酸鈉在樣品中的質量分數。
【實驗裝置】
23.(6分)為防止大氣污染,工業上產生的硫化氫(H2S)要經過處理,使其變成硫單質。富瑪克斯法治理硫化氫的方法和步驟如下:
①用2%~3%的Na2CO3溶液作吸收劑生成兩種酸式鹽,其中一種為NaHS;
②再加入一種RNO(液)(R表示一種有機基團)與生成的這種酸式鹽的水溶液反應生成硫、堿和RNHOH;
③第二步生成的堿在溶液中與另一種酸式鹽反應生成正鹽;
④RNHOH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又得到RNO。
⑴寫出上述四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 ;② ;
③ ;④ 。
⑵富瑪克斯法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RNO在整個過程中起到 的作用。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