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已知△ABC的三個頂點為A(3,3,2),B(4,-3,7),C(0,5,1),則
BC邊上的中線長為( )
A.2
B.
A. B.
C.
D.
3.雙曲線的漸近線方程是( )
C.
D.
A.
B.
2.已知命題則
是( )
A. B.
C.
D.
1.拋物線的準線方程是( ).
0.8
發生初始質壁分離細胞占觀察細胞數目的百分比
無
無
15%
40%
80%
99%
100%
該洋蔥表皮細胞的等滲濃度為多少?
如果再給你4組實驗材料,請設計出可以更精確地測出細胞等滲濃度的方法。
(二)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
設計實驗方法
說 明
確定實驗目的
¯
實驗的最終目的,要探究什么,論證說明,說明什么?
提出假設和預期
¯
就是你設想的這個科學事實應該是一個什么過程?最后應該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分析實驗原理
¯
即實驗依據,為完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而應用的科學理論知識(源于學習過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等)。
確定實驗思路
¯
根據實驗目的、原理而進行的思維過程,構建實驗設計基本框架,是實驗設計的藍圖。
設計實驗步驟
¯
有了思路,具體是怎樣操作問題,設計步驟時,要遵循實驗設計原則,一定要充分利用題目所給條件,并思考這些條件起什么作用和怎樣運用。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或數據結果,進行預測和分析,得出正確結論。
觀察現象、處理數據,進行結果的預測與分析是實驗設計的終結,有畫龍點睛的作用。預測要全面,考慮多方面的可能性,分析要科學、實事求是應具說服力。
例如,孟德爾(Mendel)在驗證分離定律時,就體現了這樣一個程序:
①確定實驗目的:驗證分離定律。
②假設和預期:雜交產生的F1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D和d在細胞內成對存在,由于D對d有顯性作用,因此F1(Dd)的莖是高的。在F1進行減數分裂的時候,產生了含有遺傳因子D和d的兩種雌配子和兩種雄配子,它們之間的比接近于1∶1。雌、雄配子的結合機會是相等的,因此,上述兩種雌、雄配子的結合所產生的F2便出現了三種組合:DD、Dd和dd,它們之間的比接近于1∶2∶1;而在性狀表現上,就是接近于3(高)∶1(矮)。
③按確定的原理和思路,設計實驗方法和實驗程序:
使用測交實驗進行驗證。雜種子一代F1(Dd),一定會產生帶有遺傳因子D和d的兩種配子,并且兩者的數目相等;而隱性類型(dd)只能產生一種帶有隱性遺傳因子d的配子。所以,測交產生的后代應當一半是高莖(Dd)的,一半是矮莖(dd)的,即兩種性狀的比是1∶1。
④觀察現象和收集數據: 具體實施測交實驗,也就是按照設計方案去種豌豆,進行設計方案中的雜交,對收獲的測交后代進行分類統計。
⑤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孟德爾用F1代高莖豌豆(Dd)與矮莖豌豆(dd)相交,得到的后代共64株,其中高莖的30株,矮莖的34株,即性狀分離的比接近1∶1。實驗結果符合預期的設想。
⑥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這就是說,測交證實了F1是雜合體,在F1通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具有一定的獨立性,D和d各自進入一個配子,獨立的隨配子遺傳給后代。它們之間的比值接近于1∶1。這就是說Mendel對分離定律的解釋是正確的。當然現在已經引入了基因的概念。
0.7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