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馬說》的標點符號,是現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該用(?)結束。請你細讀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
提示:開放性題。可同意用句號:問而后答,一錘定音。可認為用問號:發人深思,余味無窮。
10.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才的發現與被發現完全出現了全新的局面,人才自身也應該從中反省自己了。如果你是某方面的人才,你將會怎樣不使自己被埋沒?寫出你的具體做法,分條列出。
提示:開放性題。應聯系實際,列出具體展示自己才能的措施或方法。
9. 文章借有關伯樂與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比作“食 馬 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而以伯樂喻指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集中抨擊的社會現象是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
8. 千里馬被埋沒的表面原因是:才美不外現;作者認為,千里馬經常被埋沒的主要原因是:伯樂不常有(限五個字);文中表明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摧殘人才,作者表現出強烈的憤慨之情。
7. 文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一句強調了伯樂(在位者)對千里馬(人才)起決定的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華不能被發現,完全可以毛遂自薦(用文段以外的成語填空),把自己的才華積極主動顯露出來;而在位者識別、任用人才也應(用文段以外的成語填空)知人善任。
6. 本文中的“執策者”與前段所提到的“食馬者”是同一類人,比喻封建社會中摧殘、壓制和扼殺人才的當權者,作者批判了這種人的愚妄淺薄。
5. 第1段中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語句形象地描繪了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對“千里馬”怎樣的思想感情?(為“千里馬”的被埋沒鳴不平。或:為“千里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4. 本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馬也。
3.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停頓。
食 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2. 翻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譯:只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譯: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