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呀許會認為,我都高三了,哪有時間積累詞語,其實,即便是高三任務繁忙,你每天都在聽、讀、寫、說,只要做有心人,便可積累許多詞語。
1.善聽。
善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聽別人談話、聽錄音文播、聽影視中的語言,從中吸取生動活潑、富于表現力的詞語,用來充實自己語匯的倉庫。即使是聽唱歌也可以吸納。這里特別要強調向民眾學習各種鮮活的語言,包括中種熟語、俗語。高考已經將熟語、俗語引入試題。如“可望而不可即”、“一年之計在于春”等。
2.要加強對重要文段的分析理解
所謂重要文段,是指表達作者獨到感受、見解,體現作品主旨的文段。如《話說知音》的第三、四兩段,是作者借“知音”故事著力發揮自己獨到見解的段落。在這兩段中,作者表達了這樣的意思: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失去鐘子期而不去尋求更多的新知音;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不應輕易放棄,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這樣的見解是“言前人之所未言”,因而是獨到的,也是本文的價值所在,自然應該盡力把它掌握住。如果把握不住,等于沒有讀懂這樣的作品。換一個角度說,這樣的重要文段也是命題的重點所在。近幾年凡在重要文段上出的題目,多數考生都答得不太好,這也警示我們要關注重要文段。
怎樣理解分析重要文段呢?一要把它放在全文中作比較分析,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要作大致的層次分析,以把握作者的獨到見解;三有時還得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以求對該段的深入理解。請看2003年《鄉土情結》的第四段: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但百余年來,許多人依然不得不離鄉別井,乃至漂洋過海,謀生異域。有清一代,出國的華工不下一千萬,足跡遍于世界。美國南北戰爭以后,黑奴解放了,我們這些黃皮膚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勞、廉價的特質,成了奴隸勞動的后續部隊,他們當然做夢也沒有想到什么叫人權。為了改變祖國的命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發軔于美國檀香山,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很多曾在法國勤工儉學。改革開放后掀起的出國潮,洶涌澎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頗似難料而其實易解的矛盾現象:鴉片戰爭期間被割棄的香港,經過一百五十年的滄桑世變,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慘淡經營于斯的香港人,卻寧愿拋棄家業,紛紛作多民計。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當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損助,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這一段文字比較長,信息量比較豐富,要理解它,先可以大致分析其層次。前兩句為承上的過渡句,敘中華民族安土重遷的傳統。“但”以下轉入本段的重點。這“但”以下的文字先敘“百余年來”離鄉別井的三種主要情況,再以“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這一句作小結。按著發表議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盛贊炎黃子孫不忘桑樟之情,以及與祖國大陸“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這便與原文首段所說“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相照應。再聯系其他段來看,第二段敘鄉土情結的形成,第三段敘鄉土情結的發展,這第四段便是敘鄉土情結的升華。這樣看來,這一段文字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由“鄉土”之情到愛祖國之情),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悠遠和空間阻隔而褪色,使本文的主題得到了深化。至此,可以說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比較深入了;也只有到了這一步,才能回答相關的試題。
具體分析段內句子之間的關系有時也是十分重要的,這要看具體的文章和試題的需要。
請看《話說知音》第三段。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啊!
2002年曾就這段文章中“我……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一句,問作者顯什么“要唐突地勸慰他?”這就需要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這段文字共有五句話。首句敘深夜讀典籍的感悟。次句說由此引發的聯想。句子比較長,“勸慰”以下都是賓語,即“勸慰”俞伯牙干什么,而不是勸慰的原因,最后三句才是說勸慰的原因。(就答題說,還要分析下段)當年許多考生因為不對句子本身作分析,也不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因而誤把“勸慰”的內容當作勸慰的原因,這個教訓是應該記取的。
1.注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這一點一般課堂上老師都會講,這里不再多說。
6.A(B.改為“在此次討論會上”;C.“進入”改為“獲得”;D.表意不明。)
5.A(B.第二個逗號改為頓號,“心語”后加破折號;C.“他”前面的逗號改為句號;D.前兩個問號改為逗號,最后一個問號改為句號。)
4.C(A.“千頭萬緒”應為“千絲萬縷”;B.“言為心聲”意為言語是思想的表達;D.“目無全牛”比喻技藝到了極其純熟的地步、得心應手的境界。)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