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改革開放之初,“孔雀東南飛”是勞動力向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流動的最好寫照;而近年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較大面積的“民工荒”。深圳市市委在研究了民工荒存在的原因后,提出落實勞工政策、勞工部門為新上項目服務、加大處置勞動糾紛的力度、優化產業升級、培植新的勞動力市場等5點建議,切實解決民工短缺問題。這一現象說明( )
①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②靜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事物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 ④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尊重客觀規律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5.“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在偉大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產生的,這一精神匯聚成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也正是在這一精神的鼓舞下,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這一材料反映出我國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取得成就
( )
A.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認識和利用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
B.只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我們就能做好各項工作
C.立足于國情的規劃,是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就的決定性條件
D.人的意識在特定的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4.“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將會促進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這表明 ( )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依賴性
B.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C.物質決定意識,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D.正確的思想對經濟社會發展有決定作用
3.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源泉!”中科院院士沈鴻說過:“談發展,一定要講哲學。”這說明 ( )
A.哲學是一種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導,它對人類的行為起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B.哲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于生活
C.哲學是時代的精華,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D.哲學是關于社會發展最一般的科學
2.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論斷說明,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 )
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②思維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問題
③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問題 ④思維能不能正確地反映世界的問題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哲學開始于仰望天穹(借指天空、宇宙),人們在實踐生活中開始思索:“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等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說明 ( )
A.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B.哲學是人們關于自然和宇宙的看法
C.哲學的產生來源于大自然 D.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從哲學開始
(四)、結尾句子的含義
1、文中寫一個青年人的詩句有什么作用?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陣
決勝負于城下
--寄希望于青年,于未來。
2、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狠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里!
--這兩句話是對當時統治階級的聲討,他們腐敗無能、喪權辱國,這是釀成民族悲劇的根本原因。反語,這是作者對當時政府極端失望后的激憤之辭。
3、他們都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在學術上,我可以佩服他們。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
“他們都是富有實干精神的學者”,不是為了稱譽外國文化強盜,而是表示鄙視。作者承認他們“在學術上”的見地,意在指出他們的欺騙性,“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點:句中“遺忘”這個詞有很強的譏諷意味──分明是有意掩蓋!“極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國主義學者占有的珍貴文獻和無價寶物本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本來供奉在中國敦煌的石窟里!這一句蘊藏著憤怒和尖銳的批判。
4、“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這話表明中華民族的屈辱已成為過去的歷史,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國非王道士時代所能比擬。話語中表達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德育滲透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而增強國力,挽救民族危機是我們每個時代年輕人肩上應背負的重任。
郁達夫說: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我們也可以說,沒有燦爛的文化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燦爛的文明,而不知保護、珍愛和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讓我們牢記歷史的恥辱,發奮圖強,保護好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她擁有的燦爛的文化!
四、拓展訓練
課后“練習”四: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與課文有關的背景,開一次討論會,寫一篇研究報告。下面兩個話題供參考。
1、外國列強劫掠中國文化遺產的罪惡。
2、敦煌文化的形成、發展歷史及其價值。
(三)、關于外國強盜
作者是怎樣描寫外國強盜的呢?
從背景介紹中可知,強盜有英、法、日、俄、美等國。
1、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2、要詳細地復述這筆交換帳,也許我的筆不太沉穩,我只能簡略地說……
3、這里不需要任何外交辭令,只需要幾句現編的童話。
--明確:
1、作者滿懷著沉郁和無奈回顧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敦煌文物一批一批被“文明”的強盜掠走,流失異國難以回歸。這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作者用“傷口在滴血”五個字揭示了這一比喻的含義。
2、“沉穩”本是描寫心情態度的詞語,這里移用到“筆”上。顯然句中“筆”字,不能實解,而應理解為作者回述敦煌文物遭劫時的心情。這心情充盈著悲哀、遺憾和難以壓抑的仇恨。
3、“童話”一詞在這里另有指代意義和鮮明貶義,實際是指恬不知恥的騙人的鬼話。“童話”二字,將斯坦因丑惡的嘴臉和王道士愚昧可憐的形象勾勒得清清楚楚,盡現學者散文遣詞用語的魅力。
(二)、關于官員和官府
作者是怎樣描寫官員和官府的呢?
--明確:
1、“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
國家財力不足,保護文物就蒼白無力;僅有的一點財力還不夠揮霍,又怎肯拿去保護文物?“猶豫”兩字寫出當時中國官員腐敗和官府無能。
2、“他們文雅地摸著胡須,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貪婪自私,中飽私囊。
3、“當外國冒險家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煙時,而中國官員的客廳里,正茶香縷縷。”毫無作為,絲毫沒有責任感。
(一)關于王道士
1、王道士何許人也?
2、他在莫高窟都做了些什么?
3、作者對他是什么態度?
--明確:
1、“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
這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丑陋的小人。
2、他做了四件事:
1、粉刷壁畫(第二節第3段)
]為什么粉刷壁畫? “不滿,暗乎乎,有點眼花。”面對這么燦爛的佛教文化,他考慮的不是符不符合自己的宗教信仰,只因環境暗,影響自己的視覺,可見其愚昧無知,完全沒有品位。
2、砸碎雕像(第二節第4段)
為什么要砸碎雕像? “她們婀娜的體態過于招搖,她們柔美的淺笑有點尷尬。”他完全沒有辦法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而是把藝術看成了低俗的東西,就如斷臂的維納斯,有人要在她的身上加上一件衣服,認為她穿著過于暴露,卻無法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愚昧之至。
3、私送文物(第三節第4段)
“只有一次次隨手取出一點文物,在官場上送來送去。”“隨手”就是隨意,根本不認識到文物的價值。無知到了極點。
4、賤買國寶(第三節第8、9、11段)
怎么個廉賣呢? “原先設想好的……要的只是一筆最輕松的小買賣。”“只是”是什么呢??一點俄國商品換一大批文書經卷……在這里,作者用犀利,尖銳的語言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愚昧無知的完全沒有品位的,低俗的人物形象。
3、“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他愚昧無知,他對我國燦爛文化的言行滑稽、可笑,像一個小丑。他只是一個農民,卻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是無知對文明的褻瀆,所以他又是錯步上前。
敦煌文物被帝國主義掠走,不能僅看成文物流失。這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和愚昧,國土主權尚難保全,對文化遺產更無暇無力保護,燦爛的文化蒙滿塵垢,珍貴文物橫遭劫難,泱泱大國衰微破敗可見一斑。從這個意義上說,敦煌的無價之寶竟被斯坦因之流輕輕巧巧地從愚不可及的王道士處騙走、掠取,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價值更不明了何為愛國主義,他對宗教的虔誠使固有的愚昧衍生為癡呆和猥瑣,他的行為于國于民罪不可赦,但與割地賣國以保王位的統治者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了。況且,王道士正是那個時代統治階級造就的怪胎,那個時代給他提供了禍及千古的“機遇”,說“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準確的。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