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外交成就
1、20世紀50年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提出:1953年,我國與印度就兩國在中國西藏地區的關系問題舉行談判時,周恩來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倡導: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并同兩國總理分別發表了聯合聲明,共同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
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它提出后,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世界上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在國際關系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2、20世紀70年代: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和中美建交
(1)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原因:①70年代,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日趨破產;②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作用大為加強,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斗爭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擁護;③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我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代表權的決議。
意義(補充):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大勝利。它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大大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中的力量。
(2)中美關系正常化及中美建交
背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失敗;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世界形勢變化。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中美兩國政府都認為應當改善兩國關系。
中美關系正常化及中美建交: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上海《中美聯合公報》簽署。這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解讀:美國從新中國成立起就開始實行敵視和孤立中國的政策,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美國主動與中國握手,實現了中美關系正常化。這說明,國家之間關系的變化,關鍵因素在于國家利益起作用。)
中美關系中最敏感的問題(或說最大障礙):臺灣問題
3、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APEC)
APEC簡介:它亞洲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政府間經濟合作組織,成立于1989年。其宗旨是減少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交流。
我國參與情況:1991年,我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此后,我國一直本著求同存異、推動合作的精神積極參與該組織的各項活動。2001年10月,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了講話。會議通過了《上海共識》。
評價:我國加入和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活動,是我國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具體表現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發揮了顯著作用。
(七)國防建設: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
1、建立:導彈部隊是主要執行戰略核反擊任務的兵種。1966年,我國戰略導彈部隊正式成立,叫做“第二炮兵“,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
2、發展:近、中、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等的研制成功與裝備部隊,是我國走科技強軍之路的重要體現。這標志著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六)兩岸關系: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1、“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1982年,鄧小平首次將解決臺灣問題的構想概括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一構想提出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政策緩和兩岸關系,推動統一進程。
2、八十年代,臺灣當局迫于形勢的發展,也開始調整對大陸的政策,逐步放寬對兩岸交流的限制。從1987年開始,臺灣當局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后來,又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放松了有關限制。海峽兩岸長時間隔絕的狀況終于被打破。
3、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經濟、文化等交往進一步深入。90年代初,“海協會”(大陸)和“海基會”(臺灣)進行了一些接觸和會談,使兩岸關系邁出重要一步。
4、1995年,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發展兩岸關系,實現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這成為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20多年來,兩岸在人員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這為祖國的完全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區域,由當地民族行使自治權。
2、歷史和現實原因: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分布特點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政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第一次規定了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憲法形式規定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樣,民族區域自治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實施:自治區域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新中國成立前后,陸續建立了內蒙古(1947年)、新疆、廣西、寧夏和西藏五個自治區。
5、意義(補充):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四)鄧小平理論
1、形成過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逐漸形成。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1987年,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十三大還根據鄧小平的設想,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3)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質)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他的觀點。這極大地豐富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4)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指出鄧小平為這一理論的創立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
2、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
(三)民主法制建設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年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它的頒布和實施,旨在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79年,我國頒布了建國后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刑法》進行了較大修改。修改后的刑法取消了“反革命罪”和不科學的“類推”原則,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罰相當”原則。新刑法增加了刑法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保護被告人的權利,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嚴密性。1997年刑法是建國以來第一部比較全面、完備的刑法。
(二)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始了。改革是首先從農村開始并取得突破的。
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實施:1978年底(實施前),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率先用“包產到戶”的形式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并取得很大成效。這一舉措得到黨中央的肯定。1982年以后,以“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全面展開。
(2)作用:它克服了管理過分集中,分配平均主義等弊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解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村原來集體生產的土地的所有權未變,而是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發生了變化,分配模式也發生了變化。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改變了過去吃“大鍋飯”的狀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本質上是調整了生產關系,適應了中國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2、經濟特區的建立
(1)目的:為引進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資金,形成對外開放局面,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優惠政策。(根本目的是為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族經濟)
(2)建立:1980年,正式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海南省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作用和影響: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它的設立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1、背景:(1)“文革”結束后,“兩個凡是”方針嚴重阻礙了撥亂反正工作的進行;(2)各項工作出現各種徘徊不前的局面;(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于《光明日報》,引發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得到鄧小平等支持,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4)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重要講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提出了基本指導思想。
2、內容:(1)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原則;(2)果斷放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兩大決策);(3)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傳統,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務。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3、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一次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為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3、“文革”的教訓:國家政策的制定,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盡可能避免失誤, 國家的工作重點應該是經濟建設,而不搞階級斗爭上,要依法治國,不能漠視民主等。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