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定義式:=UAO=
.
1.定義:電勢是某點與標準位置的電勢差.在數值上等于把 從某點移到 (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4.矢標性: ,但有正負,正負表示電勢的高低.
3.單位: ,1 V=1 J/C.
2.定義式:UAB= .
1.定義:電荷在電場中,由一點A移動到另一點B時, 所做的功與電荷量的比值WAB/q,叫做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表示.
15.(2010·海淀質檢)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的死亡。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表示溫帶湖泊浮游藻類生長的季節性變化,從中可以看出,影響藻類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 。
(2)圖乙表示對受到輕度污染的湖泊的調查結果,結果表明,濕地生態系統具有相當高的 性。(3)試解釋綠潮“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的主要原因: 。
(4)嚴重的水華往往會引起圖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這是因為(要求答出兩點主要原因)
。
(5)某市許多景區水域都由于污染,浮游藻類大量繁殖,水體渾濁晦暗,透明度減小,景致大為減色。相關部門為了湖水還清,曾多次投放化學殺藻劑緊急處理。此種處理方法雖然可以取得眼前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點是 ,并可能危害到 生物。
(6)某些景區采納專家建議,在水域內種植下圖所示植物,同時投放鰱魚、草魚等植食性魚類,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在修復該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過程中,上述措施發揮的作用是:①利用了這些植物與浮游藻類的 關系,制約了浮游藻類的數量;②草食魚類可以 ,制約了浮游藻類的數量。
解析:(1)由圖示可知,春季湖泊中無機鹽的濃度高,引起浮游藻類數量增加,夏、秋季節隨水體中無機鹽的濃度降低,浮游藻類數量減少,由此可知無機鹽濃度是影響藻類大量繁殖最主要的因素。(2)由圖示可知,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從上游流到下游含量明顯降低,說明此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自動調節能力,其抵抗力穩定性較高,恢復力穩定性較低。(3)綠潮后期藍藻大量死亡后,尸體被微生物分解,該分解過程消耗了水體中大量的氧氣,使水體中氧氣明顯降低。(4)水華嚴重時,藻類大量繁殖覆蓋在湖泊表面,挺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和氧氣,常會導致死亡。(5)使用化學殺藻劑雖然在短時間內有較好的凈水效果,但會引起水體污染,同時對水中的直接或間接以藻類為食生物也會有一定的危害。(6)挺水植物與藻類植物是競爭關系,可以通過引入挺水植物來制約藻類的數量。投放鰱魚、草魚等植食性魚類可以捕食水體中的藻類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藻類的數量。
答案:(1)無機鹽濃度(注:“無機鹽濃度”為得分點,若增加“溫度”因素不扣分)
(2)抵抗力穩定
(3)大量的藍藻死亡后,其尸體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過程消耗了水體中大量的氧氣(注:答案必須指向微生物對死亡藍藻的分解)
(4)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氣
(5)污染水體(或環境) 水域中直接或間接以藻類為食的
(6)競爭 捕食藻類
14.近年來,沙棘木蠹蛾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爆發成災,引起沙棘大面積死亡。研究者發現,鄂爾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灘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顯著差異,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計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灘地沙棘林的有蟲株率,研究者應采用 法分別對兩地的沙棘林進行種群密度調查。
(2)已知每個有蟲株上的蟲數大致相同,那么據上圖可知,從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種群呈 增長,在 年(區段)該種群的種群增長率最高。
(3)研究者為了研究沙棘的抗蟲機理,對山坡地和河灘地的土壤條件和沙棘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
地點( |
土壤肥力 |
土壤含水量 |
沙棘葉片光 合色素總量 (mg·g-1) |
沙棘日平均光合速( 率(釋放O2mg· m-2·h-1) |
|
有機質含 量(%) |
氮含 量(%) |
表層-60 cm(%) |
|||
山坡地 |
0.595 |
0.015 |
7.0 |
2.44 |
960 |
河灘地 |
0.202 |
0.003 |
15.0 |
2.82 |
1280 |
研究者認為決定沙棘抗蟲性的關鍵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進行了實驗驗證:將生長狀況相似的沙棘分為A、B兩組,A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與河灘地相同,組 ,結果A組抗蟲性顯著高于B組,證實了研究者的假設。
(4)河灘地生物有機物中的碳元素通過 和 返回大氣中。
(5)對于沙棘木蠹蛾已經成災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環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 措施來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種群密度。
解析:(1)植物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應采用樣方法。(2)生物在自然條件下的生長遵循“S”型曲線;從曲線中看出,在2002-2004年(區段),曲線斜率最大,表明該種群的種群增長率最高。(3)從表中數據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灘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總量小,說明決定沙棘抗蟲性的關鍵因素是土壤含水量,設計實驗時,B組土壤含水量與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灘地),土壤肥力與河灘地相同,結果A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蟲性顯著高于B組。(4)生態系統中生物有機物中的碳元素通過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氣中。(5)對于沙棘木蠹蛾已經成災的山坡地,為減少環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誘劑、用黑光燈誘殺、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敵等措施來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種群密度。
答案:(1)樣方 (2)“S”型 2002-2004
(3)土壤含水量與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灘地),土壤肥力與河灘地相同
(4)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施放性引誘劑(用黑光燈誘殺、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敵等合理答案均可)
13.下圖中,表示a、b兩種生物生活在同一種環境中的種群數量變動情況,請根據3個圖中曲線所表示的內容,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你認為用哪個圖的曲線表示白蟻與其腸道內的鞭毛蟲之間的關系最合適 。
(2)你認為圖①曲線表示的種間關系是 ,其中a表示 ,b表
示 。
(3)你認為哪個圖能反映出競爭排斥原理的內容 。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的是 。
解析:圖①曲線表示的是捕食關系,因為從曲線分析,兩曲線之間存在著“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變動關系,其中b曲線的數量變動是隨a曲線的變化而變化,所以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圖②表示的是競爭關系,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生態位重疊就會發生激烈的競爭,如生態位完全重疊會出現競爭排斥現象,圖②曲線反映的是生態位完全重疊的競爭結果;圖③曲線表示的是共生關系,如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白蟻和其腸道中的鞭毛蟲等的關系。
答案:(1)③ (2)捕食 被捕食者 捕食者 (3)② b
12.為驗證光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設計如下實驗:選擇生長狀況一致的小麥幼苗200株,隨機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處理并預期結果。下面是關于實驗組或對照組的處理方法和預期結果的幾種組合,其中正確的是 ( )
①實驗組 ②對照組 ③黑暗中培養、茉诠庀屡囵B、萆L良好 ⑥生長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解析:本實驗的實驗目的是“驗證光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為此對實驗組的處理應是除去光即放在黑暗中培養,對照組應不做處理,即放在光下培養,對于結果的預測實驗組是生長不良,對照組則是生長良好,故本題的正確組合應是實驗組為①③⑥,對照組為②④⑤。
答案:B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