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009年12月,山東省啟動了“放飛夢想”綠色手機文化創作傳播活動;2010年3月,又開展了“誦讀經典,愛我中華”活動。兩大活動所體現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開展有益文化活動,提升公民文化素養
B.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實現文明健康交往
C.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D.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推動經典文化發展
20、高鐵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在廣州喝早茶,到長沙聽笑話,再到武漢賞櫻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饃,下午到嵩山看少林”。這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
、 改變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 方便人們的文化交流
③ 更新文化的傳播方式 ④ 擴展人們的文化視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截至2009年10月,我國已有昆曲、端午節等29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躍居世界第一。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因為
①文華遺產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②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③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④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實現人類文明的趨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首詩所包含的關于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有
A.傳統文化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過時被拋棄
B.新的文化必然會戰勝和取代傳統文化
C.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斷推陳出新
D.不同時代的文化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1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彪S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或者發送短信來實現,年輕一代對“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獨鐘。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文化傳播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
B.文化傳播具有歷史性
C.網絡等現代傳媒正完全替代傳統媒體
D.現代傳媒的出現豐富了文化傳播的手段
16、文化傳播有多種途徑,其中具有全球同時、受眾主動、雙向互動特點的文化傳播途徑的是
A.商貿活動 B.人口遷徙 C.互聯網 D.教育活動
15、上海世博會建設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這表明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繼承性 B.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C.建筑藝術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D.先進科技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14、互聯網出現后,人們常常通過博客、BBS等來表達、交流思想。這表明科技進步
A.促進了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 B.優化了文化資源的內容
C.促成了新傳媒代替舊傳媒 D.促進了先進文化的發展
13、“入鄉隨俗”表明了
A.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B.優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李白的《小桃源》道出了安徽黟縣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回答11-12題。
11、西遞的老巷、老屋與老人,以生動的方式,讓人領略到曾領風騷數百年的徽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神韻。材料說明了
A.人們的文化素養是在教育中培養起來的
B.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
C.文化的力量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D.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持久深遠的特點
12、面對皖南歷史悠久的古民居村落,有的人看到的是重風水理論、尊儒重教、以程朱理學來規范道德等人文觀念;有的人看到的是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有的人看到的是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這是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
A.是消極被動的 B.是潛移默化的
C.是人們主動接受的過程 D.是有形的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