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06年天津卷,24)科學研究發現,有一種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某大學掌握了克隆該微生物的核心技術,建立了國際上首條高效降解菌劑生產線,并投入批量生產。經過在全國三百多萬畝農田上試用,效果顯著。這表明科技創新有利于( )
①農業可持續發展 ②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費質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題考查科技創新與“三農”問題的關系,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高效降解菌劑可以清除土壤中農藥殘留,這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①正確;高效降解菌劑可以清除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這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質量,④正確;②③不符合題意。應選D項。
[答案]D。
7.(2007年上海卷,3)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工作,他在美國的收入應該計入我國的( )
A.社會總產值 B.國內生產總值 C.國民生產總值 D.凈出口總值
[解析]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GNP以國民為計算范圍,GDP以國土為計算范圍。由此可知,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工作,他在美國的收入應該計入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應選C。
[答案]C。
6.(2007年重慶卷,24)2006年是我國實施“十一五”規劃并實現良好開局的第一年,國民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0.7%;企業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品產銷兩旺,經營效益明顯提高,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向合理。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的比重明顯增加,10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首次超過7%。居民家庭支出結構發生變化,轎車日益成為大眾消費品。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的比重增加,使( )
①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 ②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③財政支農政策效果顯著 ④農村經營體制得到完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以國家加大對農業的財政支出為背景,考查財政的作用。關鍵詞是“用于三農的支出比重增加”。①認為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加的觀點擴大了題干的范圍,是錯誤的;②③體現了財政的作用,符合題意,應選;經營體制的完善不是財政能夠發揮作用的方面,④不選。
[答案]C。
5.(2007年江蘇卷,18)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使用。這是( )
A.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 B.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
C.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D.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要求
[解析]保護耕地,才能有效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應選A。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C錯誤;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關鍵是科技,B錯誤;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要求與保護耕地沒有直接的關系,排除D。
[答案]A。
4.(2008年江蘇卷,34)材料一 2004~2007年江蘇農民人均收支狀況(單位:元)
材料二 由于農產品價格上漲,2007年我省從事農牧業生產的農民得到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流通環節的弊端及農資漲價吞食了農產品漲價帶來的一部分收益。與此同時,因食品等價格上漲,農民生活成本在增加,消費額在增長,實際購買量下降。同年,蘇南、蘇中、蘇北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6989元、4784元和3534元。
(1)結合材料,簡要概括我省農民生活消費狀況。
(2)針對材料,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如何進一步提高我省農民生活消費水平。
【答案】(1)近年來。我省農民收入和消費支出均在增長,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流通環節的弊端及農資漲價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幅。食品等價格上漲增大了農民生活消費壓力。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農民的消費水平差異較大。
(2)繼續貫徹富民優先政策,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加強宏觀調控,規范市場秩序,讓農民能更多地分享到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好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1.(2008年重慶卷,38)材料一 大學畢業生李某自愿到農村工作。他從桑蠶絲的市場需求出發,整合某村桑蠶養殖物資和人力資源,成立桑蠶養殖合作社,邀請母校專家向村民傳授桑樹改良技術,普及了桑蠶養殖新技術,推廣桑樹一步成園面積2000畝。養殖戶由此節省勞動力成本50%,增產蠶繭5000公斤,增收10多萬元。他為村民開辟了致富之路,憑借出色的工作成績,當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
運用經濟常識分析李某為村民開辟致富之路所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題主要是針對李某為村民開辟致富之路所采取措施的內容進行分析,主要涉及教材中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有關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等知識點。要根據教材的觀點對材料進行分層,找出針對的經濟學觀點。
[答案]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按價值規律辦事,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合作經濟的優勢,從事農業規模經營;通過農業、科技、教育的三結合,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提高農民科技素質。通過上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措施,為村民開辟了致富之路。
3.關于增加農民收入問題。
(1)為什么(重要性和緊迫性)
農民收入關系全局。農民收入上不去,生活得不到改善,積極性被損傷,最后會影響農產品的供給,農村的穩定也成問題。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要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
①有利于調動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②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③有利于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增長。④有利于實現社會穩定,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⑤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體現社會主義本質。
(2)怎么樣?(增收途徑)
①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這是農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多予,就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少取,就是要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取消不應由農民承擔的稅費負擔,創造條件最終實現城鄉稅制的統一;放活,就是要放開農民手腳,搞活農村經濟,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
②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
③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主要支撐)
④深化農村改革,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動力源泉)
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有力保障)
⑦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治本之策)
⑧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推進城鎮化戰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根本出路)
⑨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特別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搞活農產品流通。
⑩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2.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
(1)是什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征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土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2)為什么
①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②有利于推動農村全面發展,拉動農村經濟增長。③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擴大內需。④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3)怎么樣?
①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②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④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⑤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⑥國家的宏觀調空。⑦財政的作用。⑧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