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現代農業問題
(1)是什么
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現代農業,即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是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將農業生產從原來追求產品數量為主轉變到高產、優質并重和提高效益上來。
(2)為什么
①農業是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②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可耕地少、人口多。③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怎么樣?
發展現代農業,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一靠政策 , 二靠科技 , 三靠投入 , 四靠產業化經營,五靠人才教育,六靠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七靠發展鄉鎮企業。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還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以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
做好“三農”工作,對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必須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緊繃,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終堅持。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創新“三農”工作思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三農”工作水平。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鞏固完善強化支農惠農政策。突出加強農村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著力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著力抓好農業生產,發揮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力爭糧食生產再獲好收成。要切實改善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推進扶貧開發,讓廣大農民更好共享發展成果。
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五項任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8號到10號在京召開。
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
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五、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五)準確把握“三農”問題
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2008年10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正式公布。文件作出了六方面決定: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的重要議題,是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全會突出強調,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新形勢下,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農村改革發展6方面的基本目標任務,讓廣大農民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十七大對農業、農村、農民的主要觀點:
①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一是發展現代化農業,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生產發展”是新農村的要義之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農民集體化程度不高,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緩慢,應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針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支柱產業培育、特色基地壯大、龍頭產業經營、科學技術長入、基礎建設完善等關鍵環節,采取綜合措施,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
二是大力推進文化建設,實現農民生活水平新提高。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消費結構,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豐富內涵在于,除群眾的特質需求得到滿足后,更要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偏低,物質文化生活相對貧乏,應用組織經濟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組織好文化事業發展。
三是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促成鄉風民俗新風尚。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貧困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和聚眾賭博、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陳規陋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計劃生育、社會穩定等工作難度,必須盡快破解,加快“鄉風文明”趨向步伐。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應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昧、落后,并采取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民間協會等多種措施和機制,把政府疏于管理又管不好的事情交給民間組織管理,營造人人講文明、自覺樹新風的濃厚氛圍,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四是加大資金投入,催生鄉村面貌新變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貧困地區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普遍不足,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環境、醫療、村容村貌等狀況相對落后。應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能源、改廚改廁等設施的投入;完善電力、廣播、通訊、電力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溝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強危舊房屋更新改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在村鎮發展上應堅持規劃先行,既要認真規劃好新農村試點,做到典型示范帶動,又要規劃好每一個新農村的發展規劃,努力實現統籌發展。在資金投入上,既應加大政府投入,還應采取在外老鄉捐助、大企業贊助、對口單位幫扶等多種形式注入資金,更應調動廣大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激情和熱情,挖掘潛力,踴躍投資投勞,從綠化、美化、亮化等具體環節入手,改變農村面貌。
五是實施民主管理,健全鄉村治理新機制。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強基層民主和基層組織建設,創建平安鄉村、和諧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加上農民自身素質較低等方面的限制,基層民主管理意識不強,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困擾。應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特別應注重實效,杜絕形式主義,在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時,既要按照新農村的標準嚴格要求,又要切合實際,切實可行,不增加農民負擔,不搞強行攤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難,分步實施,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因勢利導,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扎實推進,務求實效。
②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③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④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
⑤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⑥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⑦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
⑧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⑨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
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1.“十一五”時期農業要著重解決的三大問題(當前我國農業最突出問題)
A、糧食安全問題(解決措施)
①切實保護好耕地和水資源 ②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 ③提高主產區糧食生產水平 ④完善糧食儲備調節體系⑤糧食生產要優化品質,搞好轉化,提高效益
B、增加農民收入問題(增收途徑)
C、減輕農民負擔問題(解決辦法)
①根本靠發展經濟
②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
2、具體措施:(略)
(四)背景
1、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搞好農科教相結合,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
2、(現狀)目前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仍然是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這主要表現為……)
(三)怎樣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1、(地位和作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三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
6、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必須
①以科學理論為指導 ②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③堅持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統一 ④堅持加強個人修養和接受教育監督相統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基于
A、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是人民利益的捍衛者和意旨的執行者
B、一切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C、一切國家機關都公共權力的執行者和所有者
D、中國共產黨代表全體中國公民的利益
8、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胡錦濤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反腐倡廉要堅持的方針是
A、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B、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C、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D、堅持民主集中制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