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9.北京市房山區實驗中學統測)著名史學家王國維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爭乃不生”來評述西周的宗法制。對其所謂“天”的正確理解是
A、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 B、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D、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答案D
1. (2009.安徽省三所學校聯考)據分析統計,《孟子》一書中關于水利的談話有11次,都涉及黃河洪水泛濫殃及鄰國。從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解決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國減少戰爭,專力治黃 B、各國加強協調,統一治黃
C、統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為政,加強治理
答案C
28.(2009.云南祥云二中綜測)材料一 煬帝大業元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轉輸。四年,又發河北諸郡百余萬眾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縣。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婦人從役。……
--《通典》卷十《漕運》
材料二 (通濟渠和邗溝開通后)水面闊四十步,通龍舟,……自京師至江都,離宮四十余所。……(江南河開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闊十余丈,又擬通龍舟,并置驛官草頓。 --《大業雜記》
材料三 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達于涿郡,以通運漕。
--《隋書》卷六八《閻毗傳》
材料四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汴河懷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進船》
請回答:
(4)隋朝開鑿大運河除為加強對南方的控制外,還有其他目的,根據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4分)
(5)大運河開通后,后人對此褒貶不一。根據材料四歸納三位詩人的不同觀點。(6分)
(6)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正反兩方面談談你對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看法。(10分)
答案 (4)目的:溝通南北交通運輸,滿足隋煬帝巡游作樂的奢欲,運輸軍隊和物資北征高麗。(4分)
(5)胡曾認為開鑿大運河導致隋朝滅亡。皮日休肯定了開鑿大運河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李敬方著重指出了運河開通后統治者對江南的搜刮和掠奪。(6分)
(6)積極作用:鞏固政治上的統一,有利于溝通南北交通,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消極作用:加重了勞動人民的徭役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隋朝的迅速滅亡,也加強了對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奪。開鑿大運河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 (10分)
27. (2009.江西瑞昌一中高三月考)下面是某電視專題片中出現的三組鏡頭,分別反映了不同朝代為解決洪水災害,中央政府的運作情況
①蜀郡洪水為患,丞相與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給皇帝裁決
②渝州發生洪災,中書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門下省審核后,再交尚書省,尚書省交工部、戶部辦理
③徐州府爆發洪災,閣臣據皇帝旨意寫成詔書,直送工部、戶部執行賑災
據所學知識判斷,上述歷史場景最早出現的朝代分別是
A.秦、唐、元 B. 漢、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答案D
26. (2009.江西瑞昌一中高三月考)據史料記載:“隋朝大業五年(609年),全國人口為四千六百多萬;唐朝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人口為一千二百多萬;天寶元年(742年),全國人口為近五千一百萬。”對這組統計數據分析不當的是
A.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末戰亂是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
B.嚴峻的社會現實使唐太宗反復強調愛護百姓
C.唐初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促使人口逐漸增加
D.在唐朝的全盛時期人口總數超過了隋朝
答案C
25.(2009.江西瑞昌一中高三月考)古書說:“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從下面的幾幅青銅器皿圖片可以看出,當時我國的青銅器主要屬于:
A.農具和酒器 B.禮器和兵器 C.禮器和用具 D.兵器和農具
A.農具和酒器 B.禮器和兵器 C.禮器和用具 D.兵器和農具
答案B
24.(2009.湖北省公安三中月考)宋太宗曾公然表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為
A.唐中葉至五代政局給宋太宗的啟示 B.宋太宗奪取帝位的方式
C.安史之亂給宋太宗的經驗教訓 D.遼與西夏嚴重威脅北宋統治
答案A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