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則材料作文在提煉觀點時,必須對所提供的各則材料,先逐則分析,再比較分析,最后綜合分析,歸納提煉出恰當的觀點。多則材料作文的難點在于,如何找準各個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作全面、準確、周密的分析。如:
文題一: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車里,往往是一個讓人心情壓抑的地方,這里沒有對話,沒有微笑,只有一張張毫無表情的臉。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體記者在中國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說:“清晨,空氣是那么清新,灑過水的街道濕漉漉的,沒有灰塵揚起。太陽已經升上來了,金色的光輝從高樓大廈間斜射過來,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們經過了一夜的酣睡,該精神抖擻才對,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們的表情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將來臨般嚴肅?”
[材料三]當今社會人們笑容缺失的現象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為題,對這一現象做了一些探討。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文題二:
(1)志愿軍英雄馬玉祥曾經說過:“我不是什么英雄,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我是一個兵,后來轉回地方,我也是一個兵,現在離休了,我還愿當一個兵,這輩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夠個兵的分量,也就心滿意足了。”
(2)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點撥]
文題一中的第一則材料敘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清晨的公共汽車里人們沒有笑容,它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笑容缺失現象”的一個縮影;材料二是轉述澳洲-位記者對中國“笑容缺失現象”的大惑不解,更深一層,是對這一現象的原因的排它式地暗示;材料三是說“笑容缺失現象”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探討。由此可見,三則材料的聚焦點是我國“當今社會人們笑容缺失的現象”,并且,這里的“笑容”專指微笑,折射了公眾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對自己封閉和對他人冷漠的心態。
在文題二中,馬玉祥與拿破侖的話其矛盾是顯而易見的。在提煉觀點時,關鍵在于分析其統一點。“要做一個好兵”有沒有合理點?“想當元帥”是否有合理的地方?想當元帥是否排斥做一個好兵?兩者有無相通的地方?相通的地方又是什么?如果這些問題都想通了,那么提煉出的觀點也就可能符合辯證統一的觀點。
[失誤回放]
(1)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這種情況往往是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是就某則材料或材料中的某個點展開論述,而忽視了各材料間的聯系,缺少對于多則材料的整體把握。例如,上文第一題有學生脫離了“微笑”的具體語境,忽略了這種微笑是在公共場合的微笑而非職業微笑,是在優美環境里缺失的微笑而非在其它情境下缺失的微笑,因此,沒有深入挖掘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沒有意識到這一現象折射出的人們的何種心態。
(2)目光短淺,淺嘗輒止
這種情況往往是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現象,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能意識到材料間潛藏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例如,上文第二題有學生或僅扣住“想做一個好兵”來談“人生的正確定位”,或僅扣住“想當元帥”來談“勇于爭先,實現人生價值”,卻沒有想到兩則材料的相通之處--自我定位,自我價值的認知。
[應對措施]
多則材料作文概括的講,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互補關系,即對同一問題作相同層面的描繪、闡述。一類是矛盾對立關系,即對同一問題提供兩組相反的事例。審題時,不能只取一則材料而置另一則材料于不顧,要逐則分析,找出這幾則材料的內在聯系點,依此立意。這樣的審題立意才會全面、深刻、辯證。
(四)實例訓練
我們知道了這個方法,就可以通過訓練來掌握和鞏固這個方法,
練習之一:修改病例。
題目:《談“伯樂”精神》
論點:獎掖后來者,爭當新時代的伯樂。
材料: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原來家里很窮,年過三十還在一個小學里替別人代課。他很愛畫畫,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賣。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畫被著名的國畫大師徐悲鴻發現了,徐悲鴻高度地評價了傅抱石的繪畫技巧。后來,徐悲鴻冒雨拜訪了他,并且為他申請了留學經費,送他去日本留學深造,他終于成為享譽中外的畫家。
病例: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是對人才被埋沒的感嘆。一匹千里馬,無緣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一個人才被無端埋設,能不令人惋惜嗎?所以當代領導者應該學做伯樂爭做伯樂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多發現人才多舉薦人才。
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原來家里很窮,年過三十還在一個小學里替別人代課。他很愛畫畫,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賣。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畫被著名的國畫大師徐悲鴻發現了,徐悲鴻高度地評價了傅抱石的繪畫技巧。后來,徐悲鴻冒雨拜訪了他,并且為他申請了留學經費,送他去日本留學深造,他終于成為享譽中外的畫家。
如果沒有徐悲鴻這個伯樂哪有傅抱石這只千里馬馳騁于中國當代畫壇。
明確:
病因:照抄材料,沒有根據證明論點的需要剪裁。
處方:找準徐悲鴻發現人才這個吻合點,進行擴充,對無關內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畫家傅抱石因窮困不得不賣畫為生。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畫被著名的國畫大師徐悲鴻發現了,就像伯樂發現了千里馬一樣,徐悲鴻眼睛一亮拍案驚呼,高度地評價了傅抱石的繪畫技巧。后來,徐悲鴻冒雨拜訪了他,并且為他申請了留學經費,送他去日本留學深造,這只千里馬終于找到了縱橫馳騁的疆場,找到了建功立業大好時機。成為享譽中外的畫家。
練習之二:用孔乙己的故事作材料論證“堅持未必勝利”的觀點。
展示例文:
堅持未必勝利
君不見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青燈黃卷,寒窗苦讀,口瘡舌繭,兀兀窮年,每日誦習“之乎者也”,瀝盡心血地堅持科舉考試,然而科舉考試并沒有垂青于他,“結果半個秀才也沒有撈著”,窮困潦倒,“斷腿”而死,他失敗了,敗得很慘!真是“科場末捷身先死,長使后人淚滿襟”!個中原因,不難明白:人生目標錯誤,即便堅持到海枯石爛,也必然勝利無望。
練習之三:請以《曹劌論戰》和《鄒忌諷齊王納諫》作論據寫一篇議論文。
觀點:說也要講究方法。
要求:運用議論文事實論據剪裁方法對材料進行剪裁。字數800左右。
練習之四:瑞典女足是“業余隊” 只為榮譽沒有獎金
據新華社電:主要由業余選手組成的瑞典隊負于德國隊,獲得第四屆女足世界杯亞軍。不過,即使瑞典隊奪得冠軍,她們也不會拿到分文獎金,她們為國家隊踢球“只為榮譽”。
瑞典隊除了10號永貝里之外,清一色都是業余足球選手。她們有各自不同的謀生職業,足球只是她們共同的愛好。5號本特森是包裹郵遞員,她每天下班之后才能參加國家隊的訓練,6號隊長莫斯特羅姆是學歷最高的隊員,這位金融學碩士是瑞典一家銀行的分析師。
近日,本特森告訴記者:“瑞典足協只是把我們組織在一起來比賽,沒錢給我們發獎金。我很喜歡踢球,為國家隊踢球只為榮譽。”
18號隊員弗里達告訴記者,她們全家都喜歡足球,她從4歲開始跟父母學踢球,已經有超過20年的球齡。整個瑞典隊只有永貝里靠足球吃飯,她每月可以從足協那里領取大約500美元的津貼。
(1)愛好(興趣)可以創造奇跡
范例:一只獲得世界杯亞軍的隊伍,球員居然都是業余的,第四屆女子世界杯瑞典隊勇奪銀牌,戰果驕人,但其隊中除10號永貝里之外,清一色是業余球員,各有職業,如五號本森特是包裹郵遞員,6號隊長則是一家銀行的分析師,她們只能在下班之后參與國家隊的訓練,但她們共同一點就是“足球是他們的至愛“,是興趣將她們聚集在綠茵場上,并以業余隊的身份勇奪亞軍,由此看來,一個人的興趣可以創造奇跡。
分析:本論點應強調--(1)業余,(2)困難,(3)巨大成功
強調了(1)(2)才說明(3)的巨大意義,才說明興趣之力量
(2) 榮譽
一只奪取了世界杯亞軍的隊伍,隊員們竟然沒有分文經濟上的收益,勇奪本屆女足世界杯亞瑞典女足,除10號永貝里可以從足協每月領取區區500美元,其他隊員分文全無,那么她們圖個啥?太傻了吧!還是5號球員本森特一語道破天機:為國家隊踢球只為榮譽,榮譽高于一切。
練習之五:(根據不同觀點來處理下面一則材料)
貝利從小家境貧寒,買不起足球,就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殼等練習,有一天,一個足球教練發現他很有天賦,就送給他一個足球,后來又對貝利進行專業訓練,經過努力,貝利終于成為一代球王。
(1)逆境出人才
一提起貝利無人不知,可有誰知道鼎鼎有名的貝利小時候家境貧寒,竟然買不起他心愛的足球,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殼來當成足球來進行練習,對球王貝利來說,逆境不但沒有消蝕其斗志,反而成為激勵他奮斗的動力,看來,只要心中有了目標和動力,逆境就是人才成長之搖籃。
(2)有伯樂才會有千里馬
球王貝利從小家境貧寒,盡管他愛足球,但連心愛的足球都買不起,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殼等來代替,后來,多虧一位教練無意中發現了小球王的天分,送給他足球,指點他,最終對他進行專門培訓,終于將他造就成一代球王,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假如不是有了教練這個伯樂,也許貝利這匹千里馬,也只能駢死于槽櫪之間了。
新材料作文偏題走題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話題作文及命題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幾段材料,讓考生從材料的整體或某一角度出發,或感悟,或聯想,或思考,在此基礎上立意寫作。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寫作,較之以往的材料作文降低了寫作難度,但觀點又要從材料中得出,較之話題作文又會出現較多的偏題走題的情況。
(三)探討剪裁的步驟和方法
從魯莊公的角度確定一個觀點:要積極創設民主參政的環境。
請看例文:關心國家大事,要有強烈的參政意識。
例文:
春秋時代的曹劌是個普通百姓,屬于“非肉食者”一類。就是說,他無職無權。但他關心國家命運,在齊國軍隊來進犯自己的國家之際,他不放心光讓那些“肉食者謀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動要求“入見”魯莊公,闡述對怎樣打仗的看法。
思考討論:此例文選取材料與論點的吻合點是什么?這個吻合點在材料中是因還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這個點的?
明確:吻合點是“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是結果。是通過合理擴充內容想象情境來突出的。
再看例文二:要積極創設民主參政的環境。
例文:
曹劌論戰是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時候,平民百姓要見國君,說句話,參與商量國家大事,似乎還是很容易的。曹劌和他同鄉說的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是對魯國統治者的尖刻的批評,但也沒有遭到“穿小鞋’’的打擊報復。相反,魯莊公還誠心誠意地請教曹劌,并按曹劌的正確意見發布軍令,確實是很有民主氣度的。可見,曹劌能積極參政,發表意見,恐怕不僅僅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才能,還因為當時有一個允許參與的民主環境。如果曹劌貿然找上門去,卻被一頓軍棍轟出來,也就不會有什么求見論戰之事了。
思考討論:此例文選取材料與論點的吻合點是什么?這個吻合點在材料中是因還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這個點的?
明確:吻合點是“曹劌請見,并能入見。”是因。通過合理的想象和擴充來突出這個吻合點的。
再看例文三:位卑末敢忘憂國。
例文: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人人應該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政議政,發揮主人翁的精神。我們不能像春秋時代那個曹劌的同鄉,面臨國家遭受侵犯,卻說什么“肉食者謀之,有何間焉”的話。如果抱著讓少數人去“憂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參與”的思想,來對待當前的改革和開放,那就丟失了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資格了。
思考討論:此例文選取材料與論點的吻合點是什么?這個吻合點在材料中是因還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這個點的?
明確:吻合點是“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是結果。通過合理的對比來擴充內容突出吻合點。
上述三例都用曹劌和他同鄉對話的材料作論據,但因立論角度不同,文章中論據的表述也不一樣,這就是對論據材料的靈活剪裁。那么對論據材料的靈活剪裁又有什么方法呢?
明確:
1、找準材料與論點的吻合點。
2、通過合理想象和擴充來強化和突出這個吻合點,從而有力地證明論點。
3、對材料中無關的內容大膽舍棄。
(二)明確剪裁原則
三段例文對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點,分別是什么?為什么突出這個點而其它則都省略了,為什么要突出這個點而省略其它呢?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論點一突出“請見”;論點二突出魯莊公采納建議;論點三突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根據論證論點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論證論點的有關內容,摒棄無用的材料。這就是剪裁的原則。
論據又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之分。我們用得比較多的事實論據,又能從不同角度證明不同論點,所以使用時是需要剪裁的。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議論文事實論據的剪裁方法。
36.A此題考查冠詞的用法。一般地說,不定代詞many , little或few前是不使用定冠詞的,但是如果它們修飾的名詞有特指或限定意義時,它們前面就應使用定冠詞了。如:I soon finished the few books she had lent me.
37?B此題考查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比較級前加不定冠詞表示泛指,加定冠詞表示特指,此題指”較大一點的淺黃色襯衣中的一件”,故用a bigger。
38?B此題考查連詞的用法。連詞的選擇取決于兩個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本題前面已經說明去北京參加婚禮是已經計劃好了的,故應選擇表示時間的連詞,答案為B。
39?C此題考查定語從句的用法。先行詞為the high way,故選where。
40?C此題考查連詞的用法。It is + 時段 + since / before / that...,用that則構成強調結構,since表示”自從……以來”,before”在……之前”,此句意思是”很久之后才回來,所以別對她發火”。
41?C此題考查情態動詞表推測的用法。should表示按常理推測, must 表推測時只用于肯定句,其余兩個都不能表示推測。
42?A此題考查動詞短語的辨析。let out “放寬,放大(衣服)”,give away”贈送,贈與”,bring in”引進,獲得收入”,make up”構成,組成”。
43?D此題考查定語從句的用法,what在此相當于the place which, 選which 的話前面沒有先行詞,而where 在從句中不用作主語。
44?B此題考查情態動詞的用法。would意為過去”反復,經常”,could表示推斷,能力,might表示可能性,should表示按常理推測。
45?B此題考查動詞短語辨析。keep out of “使避開某事物”,hold back from”退縮,躊躇”, break away from”脫離,掙脫(束縛)”, get rid of”擺脫,除掉”。
35.A此題考查動詞搭配。discourage與encourage互為反義詞。英語中說”鼓勵某人做某事”時使用encourage sb to do sth , 但如果要表示”使某人沒勇氣做某事”時,不能想當然的以此類推:discourage sb to do sth , 這是不符合英語習慣的錯誤表達方式,其正確形式是:discourage sb from doing sth。
29.D此題考查非謂語動詞的用法。catch sb doing sth表示”碰巧撞見某人正在做某事”,符合此句的語境。
30?B此題考查不定式和v?ing 分詞作結果狀語時的區別。v?ing分詞表示”意料之中”的結果,而不定式表示”意料之外”的結果。該句中他發現遲到了是在意料之外的事。故選B。
31?B此題考查非謂語動詞作定語時的區別。
本題中fit動作是將要發生的動作,因為這些裝置還未設計出來,fit動作肯定沒發生,另外fit與device(裝置)之間存在被動關系,故選答案B。
32?D此題考查非謂語動詞的時態。該句中wait動作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在延續,并沒有停止,故選D。
33?B此題考查習語的用法。can / could (not) help it”(不)能防止或避免某事情發生”,此處相當于can/could (not) prevent or avoid sth, 又如:Can I help it if people don’t read the instructions? (人家不看使用說明書,我又有什么辦法呢?)
34?A此題考查v?ing 分詞的特殊形式。此題中considering為獨立成分,做此題時無須考慮其和句子主語之間的邏輯關系,類似的獨立成分還有generally speaking, judging from /by等。
28.D此題考查連詞的用法。前句”商店開門遲”應該是后句”生意損失”的原因,前后為因果關系。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