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本實驗所使用的被標記的T2噬菌體是接種在含有35S的培養基中獲得的 | |
B. | 本實驗選用T2噬菌體做實驗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結構組成只有蛋白質和DNA | |
C. | 實驗中采用攪拌和離心等手段是為了把DNA和蛋白質分開 | |
D. | 此實驗說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
分析 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研究者: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
②實驗材料: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等.
③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④實驗思路:S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直接單獨去觀察它們的作用.
⑤實驗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⑥實驗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解答 解:A、T2噬菌體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在培養基中獨立生活、增殖,A錯誤;
B、噬菌體的成分只有蛋白質和DNA,且其在侵染細菌時,只有DNA注入細菌,而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這樣能將DNA和蛋白質外殼徹底分開,這是選用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的原因,B正確;
C、實驗中采用攪拌和離心等手段是為了把吸附在大腸桿菌上的噬菌體與大腸桿菌分開,C錯誤;
D、圖示實驗只能證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不能證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不是蛋白質,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結合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部分實驗過程圖,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要求考生識記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明確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注入細菌中;掌握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明確圖示實驗只能證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植物甲和乙都是二倍體生物,且體細胞中都含有18條染色體,所以他們屬于同一物種 | |
B. | 若甲和乙雜交得到的受精卵,在發育初期來自甲的染色體全部丟失,而乙的染色體全部保留,則繼續發育成的植株是單倍體 | |
C. | F1植株丙發生的染色體變化,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 |
D. | 秋水仙素通過促進著絲點分裂,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不能解釋生物產生變異的機制 | |
B. | 抗流感的疫苗,每過幾年就要更換新的種類,因為流感病毒已對舊的疫苗產生了高度的抗性,自然選擇作用,使對疫苗有抗性的病毒保留 | |
C. | 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定向變異,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 |
D. | 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產生作用的基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人體細胞膜上的脂質包括磷脂、膽固醇 | |
B. | 蔗糖和麥芽糖都是還原糖 | |
C. | 糖類中的淀粉、纖維素和糖元都是由葡萄糖縮合而成 | |
D. | 質量相同的糖類和油脂被徹底分解時,糖類耗氧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胰島細胞產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 |
B. | 胰島A細胞和B細胞分泌的激素協同調節血糖平衡 | |
C. | 細胞內葡萄糖的氧化利用發生障礙,可導致血糖持續升高 | |
D. | 糖尿病是由于經常攝入過量的糖所引起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