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發生在生物體內的基因突變,有可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 |
B. | 兩個種族間的生殖隔離一旦形成,這兩個種群就屬于兩個物種 | |
C. | 物種大都是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最后出現生殖隔離而形成的 | |
D. | 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
分析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解答 解:A、影響基因頻率變化的因素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等,A正確;
B、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B正確;
C、新物種的形成的過程為:地理隔離→突變、重組、自然選擇→生殖隔離→新物種形成.因此物種大都是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最后出現生殖隔離而形成,C正確;
D、共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高二下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1•雞冠區校級二模)決定DNA分子有特異性的因素是( )
A.兩條長鏈上的脫氧核苷酸與磷酸的交替排列順序是穩定不變的
B.構成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只有四種
C.嚴格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D.每個DNA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淋巴結對病原菌的過濾作用 | |
B. | 皮膚對痢疾桿菌的屏障作用 | |
C. | 有人注射了青霉素后產生過敏性休克癥狀 | |
D. | 唾液溶菌酶使大腸桿菌死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該遺傳病確定為隱性遺傳病 | B. | 致病基因確定位于X染色體上 | ||
C. | 兩個女兒的基因型確定相同 | D. | 致病基因確定位于常染色體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與①相比,②③④的分化程度降低,分裂能力增強 | |
B. | 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但是細胞內蛋白質種類和數量有差異 | |
C. | ①形成②③④的過程中非等位基因會發生自由組合 | |
D. | 細胞發生過程c說明該個體開始衰老和死亡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實驗編號 | 濃度/mg•L-1 | 誘導率% | 實驗編號 | 濃度/mg•L-1 | 誘導率% | 實驗編號 | 濃度/mg•L-1 | 誘導率% | |||
2,4-D | 6-BA | 2,4-D | 6-BA | 2,4-D | 6-BA | ||||||
1 | 0 | 0 | 0 | 5 | 0 | 0.1 | 6 | 9 | 0 | 0.2 | 5 |
2 | 2 | 35 | 6 | 2 | 91 | 10 | 2 | 60 | |||
3 | 4 | 65 | 7 | 4 | 100 | 11 | 4 | 80 | |||
4 | 6 | 40 | 8 | 6 | 93 | 12 | 6 | 7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