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圖解:圖甲中,根據A與D之間的雙箭頭和指向A的箭頭最多,可知A是二氧化碳庫,D是生產者,由B、C、D的箭頭關系可知,B是消費者,C是分解者.
圖乙中食物網中有兩條食物鏈:植物→鼠→蛇;植物→昆蟲→蛙→蛇.
能量流動過程中能量關系: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營養級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frac{下一營養級的同化量}{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100%.
解答 解:(1)圖乙中的生物成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故對應圖甲中的B、D;①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在①、③過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循環.
(2)同化量=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N+R.
(3)圖乙中,若蛇的食物有$\frac{4}{5}$來自鼠,$\frac{1}{5}$來自蛙.則從理論上講,蛇每增加1kJ能量,最多消耗植物按照能量傳遞效率為10%計算,在食物鏈植物→鼠→蛇中,需要消耗植物=1×$\frac{4}{5}$÷10%÷10%=80kJ;在食物鏈植物→昆蟲→蛙→蛇中,需要消耗的植物=1×$\frac{1}{5}$×10%×10%×10%=200kJ,即共280kJ.
(4)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
故答案為:
(1)BD CO2
(2)N+R
(3)280
(4)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 (或物種豐富度的大小)
點評 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穩定性等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能夠根據圖示中物質循環關系確定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識記碳循環的形式,能夠利用食物網進行有關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掌握營養結構復雜程度與生態系統穩定性之間的關系.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山東莘縣實驗高中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檢測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表示甲、乙兩種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釋放量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如果甲和乙代表不同植物類型,如果甲代表陽生植物,則乙可以代表陰生植物
B.圖中如果M點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內葉綠體中三碳化合物含量減少,五碳化合物含量將會增加
C.當平均光照強度在X和Y之間(每日光照12h),植物一晝夜中有機物積累量的變化是甲增加,乙減少
D.在Y點時,葉綠體中ADP不斷從類囊體向葉綠體基質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薩頓利用類比-推理法證明了自由組合定律 | |
B. | 格里菲斯完成了肺炎雙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 | |
C. |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 |
D. | 孟德爾運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呼氣是人體的主要散熱途徑 | |
B. | 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是人體產熱的重要途徑 | |
C. | 骨骼肌和肝臟是人體的主要產熱器官 | |
D. | 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也能感受體溫變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DNA | |
B. | 細胞核的遺傳物質主要是DNA,細胞質的遺傳物質主要是RNA | |
C. | 一種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 |
D. | 生物界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實驗中,需將制作好的臨時裝片在0℃下處理36h | |
B. | 卡諾氏液處理根尖后,需要用體積分數95%的酒精沖洗2次 | |
C. | 調查某種人類遺傳病的傳遞方式時,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調查 | |
D. | 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最好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細胞增殖過程均會出現核膜、核仁的周期性變化 | |
B. | 細胞分化使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 |
C. | 細胞分化的直接原因是細胞內產生了不同的蛋白質 | |
D. | 只有癌變的動物細胞中才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