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C.
D.1
3.已知的最小正周期是
( )
2.已知集合等于 ( )
A.4 B.0或
1.的值 ( )
A.小于0 B.大于
材料七: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城市群發展理論。滬漢蓉高速鐵路連接著長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優勢在于:市場容量的優勢,該城市群直接輻射的人口總量在1.l億以上;科教優勢,該經濟帶內有各類高校40余所,占西南地區的1/3,為該經濟帶的科技創新奠定了基礎;較強的工業基礎,該經濟帶的制造、能源、化工、醫藥、電子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工業基礎較好。在城市群競爭力指標中,成渝城市群的非農產業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低,人均GDP和人均儲蓄余額的排名非?亢。
(8)針對材料七,運用經濟學有關知識,對成渝城市群如何揚長避短、提升競爭能力提出合理化的建議。(10分)
四川省成都市2009屆高三第三次診斷性檢測
(4)圖1和圖2反映了南通的什么變化?南通藉狀元張謇與此變化有何關系?(6分)
材料四:北京大總統、國務院鈞鑒:本月五日,全邑商界罷市。今日起,工界繼之, 以致電車交通完全斷絕。風潮所致,已有不堪收斂之勢。政府對于釋放學生,驅斥奸邪, 若仍無正當之宣示,恐燎原之禍,迫在眉捷。急迫上陳,佇待后命。
《上海全體公民致政府電》
(5)上引電文為我們了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有用信息?電文中最值得關注的內容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
材料五:“東盡鐘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以內!薄 南京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多彩的歷史印痕。
摘自《中國區域歷史地理》第四章“南京”一節
(6)南京的“歷史印痕”與眾多政權在此建都密切相關。就性質而言,從古代至近代
有哪幾類政權曾以南京為都城?(4分)
材料六:自唐宋以來,長三角所在的江南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因此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但是,經過20多年大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建設,長三角許多城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的同時,卻變得越來越雷同,許多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已經被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千篇一律的大廣場、大花壇、大草坪所取代,城市建設面臨“個性危機”。在城市現代化的同時,如何繼承和發揚與眾不同的“城市個性”亟待引起高度重視。
(7)結合材料六,運用唯物辯證法知識,分析如何避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個性”的消失?(10分)
(1)寫出自東向西與滬漢蓉快速客運通道相交的南北向鐵路干線。(10分)
(2)試分析滬漢蓉快速客運通道經過地區區域發展有力的經濟條件。(10分)
材料二:京師同文館之設,實為良法。……臣愚擬請依照同文館之例,于上海添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館,選近郡十四歲以下,資稟穎悟、根器端靜之文童,聘西人教習……三五年后,有此讀書明理之人精通番語,凡通商、督撫衙門及海關監督應添設翻譯官,承辦洋務,即于館中遴選承充……
李鴻章《請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館折》(1863年3月)
(3)李鴻章為什么選擇上海開辦外國語言文字學館?按他的設想和規劃,這所學校有什么特點?(6分)
材料三:江蘇南通城市剪影
(3)結合上述調查結果,從政治常識角度回答,為什么我國公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發展道路充滿信心?(12分)
(1)透過人們經濟觀念的變化可以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運用經濟常識,說明材料一中的變化是如何調動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的。(10分)
材料二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三十年前,剛剛經過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思想處于嚴重僵化或半僵化狀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被嚴重束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科學思考與務實創新之門從此被打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了又一輪思想解放,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從而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理念,則進一步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2)結合黨和人們思想解放的歷程,運用認識論知識,分析說明我們應如何不斷追求真理。(10分)。
材料三 2008年11月,國家統計局以了解社會各階層對黨和國家發展方向、發展形勢、
發展政策的評價為重點,進行了“社會各階層思想動態調查”。下表為調查結果(部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