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復數
的實部為
,虛部為1,則
的取值范圍是( )
A. B.
C.
D.
|
一年級 |
二年級 |
三年級 |
女生 |
373 |
![]() |
![]() |
男生 |
377 |
370 |
![]() |
24.(09海南卷)(9分)
某種植物上棲息著一定數量的甲、乙兩種昆蟲和蜘蛛。甲、乙兩種昆蟲均以該植物為食,蜘蛛以乙昆蟲為食。甲昆蟲在白天活動,乙昆蟲在夜晚活動。甲昆蟲采䬫該種植物的葉片后,植物會釋放出揮發性的物質X,X既可吸引甲昆蟲的天敵,也能驅趕乙昆蟲。請回答:
(1)上述現象中,X分別在_____之間進行傳遞。
(2)影響甲昆蟲活動的信息有兩大來源,分別是_____和_____。影響乙昆蟲活動的信息種類是_____。蜘蛛在蜘蛛網上捕食乙昆蟲所利用的信息種類的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質X,短期內該植物上甲昆蟲天敵和乙昆蟲天敵數量的變化是_____。 答案:
(1)植物與甲昆蟲的天敵;植物與乙昆蟲(2分)
32.(09廣東卷)(8分)
為加強水體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構建了較大面積的人工濕地。
(1)當污染物隨水流進入該濕地時,濕地水體中碳元素的遷移和轉化途徑如下圖。請用箭頭和文字補充虛線框中的碳轉化途徑。
(2)一段時間后,濕地中出現了輪蟲等浮游動物,可控制綠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員還放養了一些魚和鴨,為城市增添自然氣息。請寫出可能存在食物鏈(兩條)。
(3)如果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進入該系統,請根據生態學基本原理,指出可能產生哪些負面影響。
答案:
(1)
|
|
|
|
|
|
|
|
(2)綠藻-輪蟲-魚 黑藻-魚-鴨
(3)重金屬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重金屬無法降解,易發生二次污染。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功能的基礎知識,由圖可知,可溶性有機碳可作為好氧細菌碳源,被好氧細菌分解利用,好氧細菌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等作為黑藻綠藻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時又是其呼吸作用的產物,這樣,在細菌、植物,無機環境之間形成了穩定的物質循環。根據第二小題的題干,梳理出兩條食物鏈,重金屬鹽在食物鏈中有富集現象,對高營養級的人危害很大,而且難于降解,易發生二次污染。
30.(09北京卷)(16分)
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作用,美國一研究小組在某無人居住的落葉林區進行了3年實驗。實驗區是兩個毗鄰的山谷(編號1、2),兩個山谷各有一條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員將2號山谷中的樹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過連續測定兩條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鹽含量,發現2號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樹木砍倒前升高近40%。兩條小溪中的硝酸鹽含量變化如圖所示。
請回答問題:
(1)大氣中的N2進入該森林群落的兩種途徑有 。在森林群落中,能從環境中直接吸收含氮無機物的兩大類生物是 。
(2)氮元素以N2、NO3-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進入細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兩類生物大分子。
(3)圖中顯示,1號山谷溪水中的硝酸鹽含量出現季節性規律變化,其原因是不同季節生物 。
(4)1966年5月后,2號山谷溪水中的硝酸鹽含量急劇升高,主要的兩個原因是 。
(5)硝酸鹽含量過高的水不宜飲用。在人體消化道中,硝酸鹽可轉變成亞硝酸鹽。NO2-能使DNA中C-G堿基對中的“C”脫氨成為“U”。上述發生突變的堿基對經兩次復制后,在該位點上產生的堿基對新類型是 、 。
(6)氮元素從森林群落輸出的兩種途徑是 。
(7)該實驗結果說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兩個主要作用是 。
答案:
(1)生物固氮 閃電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 蛋白質,核酸
(3)對硝酸鹽的利用量不同
(4)①喪失了植被對硝酸鹽的吸收
②動植物遺體分解后,產生的硝酸鹽進入小溪
(5)T-A U-A
(6)通過細菌的作用將硝酸鹽最終變成N2,返回大氣,雨水的沖刷
(7)涵養水源,同化無機環境中的氮元素
解析:
(1)大氣中N2進入生物群的主要途徑是生物固氮,另外還有閃電固氮。能夠固氮的生物有植物(如:大豆)和微生物(如:圓褐固氮菌和根瘤菌)。
(2)氮元素以N2、NO3-和NH4+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并參與生物體內蛋白質和核酸這兩類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生物體內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質、核酸、脂質、糖類,而N元素是核酸和蛋白質的重要組成元素。
(3)據圖分析可知,1號山谷溪水中的硝酸鹽含量出現季節性規律變化,可能是不同季節生物對硝酸鹽的利用量不同。 (4)1966年5月后,2號山谷溪水中的硝酸鹽含量急劇升高。從來源和去路上分析:一個是因為硝酸鹽的去路減少,二是因為硝酸鹽的來路增加。根據題意,1965年冬,2號山谷中的樹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喪失了植物對硝酸鹽的吸收;動植物遺體分解后,產生的硝酸鹽進入小溪,導致小溪中硝酸鹽的含量急劇升高。
(5)
U-A U-A A-T(新類型)
C-G U-G
G-C G-C C-G
(6)通過細菌的作用將硝酸鹽最終變為N2返回大氣或雨水的沖刷,可以將N元素從森林群落中輸出。
(7)植物被砍倒,小溪中的硝酸鹽含量增加說明植物可以同化無機環境中的N元素;將2號山谷中的樹木全部砍倒,發現2號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樹木砍倒前升高近40%,說明植被還有涵養水源的作用。
34.(09全國卷Ⅰ)(10分)
某種植玉米的農場,其收獲的玉米子粒即作為雞的飼料,也可作為人的糧食,玉米的秸稈則加工成飼料喂牛,生產的牛和雞供人食用,人、牛、雞的糞便經過沼氣池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沼渣、沼液作為種植玉米的肥料。據此回答(不考慮空間因素):
(1)請繪制由雞、牛、玉米和人組成的食物網:
(2)牛與雞之間 (有、無)競爭關系,理由是 。人與雞的種間關系是 ,人與牛的種間關系是 。
(3)流經該農場生態系統的總能量來自 所固定的 ,無機環境中的碳以
形式進入該人工群落。
(4)假設該農場將生產玉米的1/3作為飼料養雞,2/3供人食用,生產出的雞供人食用。現調整為2/3的玉米養雞,1/3供人食用,生產出的雞仍供人食用。理論上,該農場供養的人數將 (增多、不變、減少),理由是 。
答案:
(1)
(2) 無 它們所需食物資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稈、雞吃玉米子粒) 捕食與競爭 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 太陽能 CO2
(4)減少 改變用途的1/3玉米被雞食用后,在雞這一環節散失了不部分能量,導致人獲得的能量減少
解析:
(1)分析題意,雞、牛、玉米和人組成的食物網是
雞
玉米 人
牛
(2)牛與雞之間所需食物資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稈、雞食玉米子粒),所以它們之間無競爭關系,人與雞之間構成捕食與競爭的關系,人與牛之間構成捕食關系。
(3)流經一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因此,流經該農場生態系統的總能量來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陽能,無機環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該人工群落的。
(4)依題意,理論上該農場供養日人數將減少,因為改變用途的1/3玉米被雞食用后,在雞這一環節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導致人獲得的能量減少。
20.(09海南卷)假設將水稻田里的雜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態系統中
A.水稻害蟲密度將下降 B.能量流動的營養級數減少
C.水稻固定的太陽能增加 D.物種多樣性上升
答案:C
17.(09江蘇卷)下列4種現象中,不適宜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規律進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動物容易成為瀕危物種
B.藍藻易在富營養化水體中爆發
C.飼養牛、羊等動物,成本低、產量高
D.巨大的藍鯨以微小的浮游動物為食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能力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性和逐漸遞減。A中虎等大型肉食動物處在最高營養級,獲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為瀕危物種。藍藻爆發是因為水體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給藍藻提供營養物質,利于藍藻的生長,因此沒有能量流動。C中牛、羊等屬于第二營養級,獲得的能量較多,因此成本低,產量高。D中藍鯨以浮游動物為食,能量便由浮游動物流向了藍鯨。
(09海南卷)19.右圖是某池塘生態系統中的兩食物鏈,大量捕撈花鰱后,種群將有所變化,下列能正確反映短期內種群總重量增長率變化趨勢的是
A. 綠藻上升 B. 白鰱下降 C. 水溞下降 D.烏魚上升
答案:B
16.(09廣東卷)下列不屬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是
A.心猿意馬 B.飛蛾撲火 C.花香引蝶 D.老馬識途
答案:A
解析: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營養信息和行為信息,飛蛾撲火是通過光,屬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馬識途都是通過氣味,屬于化學信息。
2.(09福建卷)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這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
B.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
C.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體現了其間接價值
D.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就越強
答案:D
解析: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能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生物多樣性間接價值是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的調節功能;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強。所以D不正確。
(09重慶卷)5.題圖5是某森林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流向示意圖,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機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進入該生態系統的量與各h產生的
總量相等
B. 生產者i的量大于被初級消費者同化有機物的量
C. 流向分解者的k可悲生產這直接吸收利用
D.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可循環利用
答案:B
解析:生態系統的量就是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用a表示,h是生態系統中各成份的呼吸量,在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能量流動逐級遞減(10%-20%),用x表示(x=10%-20%,假設為1/5),而各級呼吸量占各能量級的一部分,用Y(Y<1/4據圖)表示,則各成份呼吸量的總量為aY(1+X+x2+1/8+1/8x+1/8 x2)[生產者呼吸量aY+初級消費者呼吸量axY+次級消費者及以上呼吸量ax2Y)+分解者的呼吸量(1/8a+1/8ax+1/8a x2)Y][生產者K值為 1/8a (據圖)+初級消費者K值為1/8ax+次級消費者及以上K值為1/8a x2],可得出小于a;生產者i的量等于初級消費者的攝入量,除去糞便量才等于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解者須經分解者分解才能被生產者;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物質能循環利用,而能量逐級遞減不能循環利用。要注意圖形的識別與知識的聯系。此題為中難題,理解分析類。
(09廣東卷)14.右圖為南極某海域的食物鏈。據圖判斷正確的是
A. 此食物網共有6條食物鏈
B. 硅藻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蝦在不同食物鏈上都屬于同一營養級
D. 嚴禁過度捕殺藍鯨由于其對該食物網影響最大
答案:C
解析:此食物網共有8條食物鏈,硅藻是植物,屬于生產者,不是分解者,生產者遭到破壞對食物網的影響最大。而磷蝦在每一條食物鏈中都是第二營養級,所以C項對。
6.(09浙江卷)經調查,某生態系統中Y、X、Z分別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營養級,每個營養級不同物種的個體數量如圖甲所示(圖中每一柱條代表一個物種)。一段時間后個體數量發生變化,結果如圖乙所示。
圖甲 圖乙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X營養級的生物被捕食的壓力明顯增加
B. Z營養級生物個體數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對象專一引起的
C. Y營養級生物個體數量的變化是由于捕食者對捕食對象有選擇的結果
D.X營養級的生物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且其中某種生物處于競爭劣勢
答案:A
解析:生物個體數量的變化受氣候、食物、天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為Y、X、Z分別為生態系統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營養級的生物,從圖乙可以看出,一段時間后,X營養級的生物數量減少,被捕食的壓力明顯增加;Z營養級生物捕食對象沒有改變,個體數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對象專一引起的;從圖中不能看出Y營養級生物個體數量的變化由于捕食者對捕食對象有選擇的結果;X營養級的生物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某種生物處于劣勢的現象不明顯。因此A正確。
(09廣東理基)51.圖11為某一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11、Ⅳ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Ⅰ是初級消費者
B.Ⅳ為分解者
C.E1為太陽能,E2為熱能
D.能量可在食物鏈中循環利用
答案:C
解析:依題意Ⅰ是生產者,Ⅱ是初級消費者,Ⅲ是次級消費者,Ⅳ三級消費者,E1為生產者利用的能量,應是太陽能,E2為各營養級的生物釋放出的能量,應為熱能,故C正確。
(09廣東文基)73.圖11表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關于此食物網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食物網共有4條食物鏈
B.野兔、鹿及昆蟲均為初級消費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鏈上均屬于同一營養級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鷹體內的污染物積累濃度可能最高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食物網的相關知識,食物鏈有6條。所以A錯。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