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圖甲、圖乙為某種生物種群的年齡組成曲線,如不考慮其他因素,種群甲和種群乙未來個體數量的發展趨勢是
A.衰退型和增長型 B.增長型和衰退型 C.增長型和穩定型 D.穩定型和增長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右圖表示某物種遷入新環境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在第10年時經調查該種群數量為300只,估算該種群在此環境中的環境負荷量約為
A.300只 B.450只 C.600只 D.900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某人工魚塘中能量流動圖解部分示意圖(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 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a大于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
B.第二個營養級糞便中的能量屬于c中的部分能量
C.第一個營養級與第二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c/a)·100%
D.圖中d表示第二個營養級用于生長和繁殖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種描述中,屬于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的是
①生產者的遺體、殘枝、敗葉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經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這條食物鏈中,鼠是初級消費者、第二營養級;
③蜜蜂發現蜜源時,就會通過“跳舞”動作“告訴”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將大氣的氮氣轉化成為無機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氣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表示“糧桑漁畜”農業生態系統的基本模式。據圖示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農田生態系統中除草、治蟲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穩定性
B.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蟲作物,利用了其間接價值
C.飼養家禽可以適當延長光照時間來提高產蛋率,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該生態農業有效地促進了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右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4種成分之間的關系。以下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1和2包含著所有種群構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氣中的CO2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基因工程和酶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同種限制酶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質粒,因此不具備專一性
B.運載體的化學本質與載體蛋白相同
C.限制酶不能切割煙草花葉病毒的核酸
D.DNA連接酶可催化游離的脫氧核苷酸連接成脫氧核苷酸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基因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體細胞均可來自動物、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酸內切酶、DNA連接酶及載體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酶
C.若檢測培育的抗蟲棉花是否成功,可用相應的病菌侵染棉花植株
D.載體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檢測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體細胞的染色體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ch1 L基因是藍細菌擬核DNA上控制葉綠素合成的基因。為研究該基因對葉綠素合成的控制,需要構建該種生物缺失ch1 L基因的變異株細胞。技術路線如下圖所示,對此描述錯誤的
A.ch1 L基因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脫氧核苷酸
B.①②過程中使用限制酶的作用是使DNA分子中磷酸二酯鍵斷裂
C.①②過程都要使用DNA聚合酶
D.若操作成功,可用含紅霉素的培養基篩選出該變異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安徽省高二第二學期期中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各種酶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DNA連接酶能使不同脫氧核苷酸的磷酸與脫氧核糖連接
B.RNA聚合酶能與基因的特定位點結合,催化遺傳信息的轉錄
C.限制性內切酶具有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的能力,它能切割各種DNA分子
D.胰蛋白酶能作用于離體的動物組織,使其分散成單個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