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生態工程依據的生態學原理:
(1)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物質能在生態系統中循環往復,分層分級利用;
(2)物種多樣性原理:物種繁多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抵抗力穩定性;
(3)協調與平衡原理: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不能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容納量)的限度;
(4)整體性原理:生態系統建設要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影響;
(5)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原理:要通過改善和優化系統結構改善功能;
系統整體性原理:系統各組分間要有適當的比例關系,使得能量、物質、信息等的轉換和流通順利完成,并實現總體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解答 解:中國古代農民收集人畜糞便、枯枝落葉等采用堆肥和漚肥等方式,把它們轉變為有機肥,施用到農田中,改善了土壤結構,這是利用了生態工程物質循環再生原理;人工樟子松林比天然樟子松林更易患蟲害,因為,與人工林相比,天然林更符合生態工程的物種多樣性原理;在西部地區種植大量楊樹,結果防護林成了殘敗的“灰色長城”,這違背了協調與平衡原理;在西部大開發中,在要求農民“退耕還草”的同時,還要給農民以經濟上的一定補償,這符合生態工程的整體性原理;珊瑚礁之所以能夠保持很高的系統生產力,得益于珊瑚蟲和藻類組成的高效的植物--動物營養循環,這體現了生態工程中系統整體性原理.
故答案為:物質循環再生 物種多樣性 協調與平衡 整體性 系統整體性
點評 本題比較基礎,考查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只要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及相關實例即可正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00 609 | B. | 100 600 | C. | 103 609 | D. | 101 6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實驗名稱 | 取材部位 | |
A | 觀察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 | 菠菜的葉肉細胞 |
B | 提取并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 | 公雞的成熟紅細胞 |
C | 觀察細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 洋蔥內表皮細胞 |
D | 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 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圖①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細胞內有 2 對姐妹染色單體 | |
B. | 圖②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細胞內有 2 對姐妹染色單體 | |
C. | 圖③處于有絲分裂的中期,該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恒為8條 | |
D. | 四幅圖可排序為①③②④,出現在該生物體精子(或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ATP主要在線粒體中產生 | |
B. | 它含有三個高能磷酸鍵 | |
C. | ADP轉變為ATP的過程是一個釋放能量的過程 | |
D. | 細胞內儲有大量的ATP,以供生理活動的需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觀察,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于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不可能變成酒精的 | |
B. | 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呈清晰的亮-暗-亮的三層結構,他認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是靜態的統一結構 | |
C. | 本世紀初,薩頓通過把染色體和基因聯系起來,利用類比推理法說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 |
D. | 美國生理學家坎農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 |
B. |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 |
C. | 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的生命活動與細胞有關 | |
D. | 生物的生命活動都是在細胞內完成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深圳高級中學高一下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A. 半透膜內溶液A的濃度變化可用曲線丙表示
B. 水分子由半透膜外進入半透膜內的速率變化可用曲線乙表示
C. 玻璃管內的液面高度變化可用曲線丙表示
D. 半透膜內外濃度差的變化可用曲線乙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