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利用新鮮綠色菠菜葉為實驗材料,用層析法進行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由于操作不同,得到了以下四種不同的層析結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甲可能誤用蒸餾水作提取液和層析液 |
B.乙可能是因為研磨時加入無水乙醇過多 |
C.丙可能是正確操作得到的理想結果 |
D.丁可能是因為研磨時未加入CaCO3 |
C
解析試題分析:葉綠體中的色素屬于有機物,易溶于酒精等有機溶劑,難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作提取液和層析液,故A正確;乙中每種色素都有,但含量很少,可能是無水乙醇過多,色素濃度太低導致的,故B正確;丙中每種色素都有,但是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含量較多,葉綠素a和葉綠素b含量較少,正常葉綠體中色素含量從高到低依次是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和胡蘿卜素,故C錯;丁中葉綠素a和葉綠素b含量很少,可能是研磨時未加入CaCO3破壞了葉綠素類物質,因為與類胡蘿卜素相比,葉綠素類更易受到破壞,故D正確。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意在考查考生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的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關于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人的細胞中RNA的合成主要是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的 |
B.將根尖分生區細胞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細胞會永遠停止分裂 |
C.能進行蛋白質合成的細胞都具有核糖體 |
D.藍藻可以利用CO2在葉綠體中合成有機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圖甲和圖乙分別代表細胞中某一生理過程,圖丙和圖丁分別代表某種物質的局部結構圖,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若甲圖代表的過程與⑤形成有關,則A物質是通過乙圖過程合成的 |
B.乙圖和丙圖中的①②③含義不同,乙圖和丁圖中的④含義也不同 |
C.丙圖中的虛線所示化學鍵不會出現在乙圖的③中,因為圖示丙是雙鏈 |
D.如果用35S標記某種氨基酸,35S會出現在丁圖中④所對應的結構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稻田生態系統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農田生態系統,卷葉螟和褐飛虱是稻田中兩種主要害蟲,擬水狼蛛是這兩種害蟲的天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害蟲與擬水狼蛛間的信息傳遞,有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
B.防治稻田害蟲,可提高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 |
C.精耕稻田和棄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異 |
D.用性外激素專一誘捕卷葉螟,短期內褐飛虱種群密度會下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用外源脫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劑(fluricbne)分別處理采摘后的番茄,番茄的乙烯釋放量變化如圖所示(CK為對照處理),下列有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
A.外源脫落酸可以誘導乙烯的生成
B.脫落酸合成抑制劑可以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
C.脫落酸與乙烯對果實成熟的調控有協同作用
D.采摘后番茄果實內乙烯的生成需要外源脫落酸的誘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棄耕的農田經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過程中 ( )
A.演替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 B.群落的結構逐漸復雜化 |
C.群落優勢種無明顯變化 | D.森林形成后苔蘚會消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蛙的神經元內、外Na+濃度分別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轉變為內正外負過程中有Na+流入細胞,膜電位恢復過程中有Na+排出細胞。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Na+流入是被動運輸、排出是主動運輸 |
B.Na+流入是主動運輸、排出是主動運輸 |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動運輸 |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動運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圖表示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下列對“環境容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
A.環境容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 |
B.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容量在不斷加大 |
C.人口的過度增長會造成資源枯竭,環境容量降低 |
D.生物圈子的穩態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