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流動鑲嵌模型 | B. | 暗-亮-暗三層結構 | ||
C. | 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模型 | D. | 混亂之說 |
分析 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1、19世紀末,歐文頓發現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20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將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化學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
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一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由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4、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層結構,并大膽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電鏡下看到的中間的亮層是脂質分子,兩邊的暗層是蛋白質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統一結構.
5、1970年,科學家用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的實驗,以及相關的其他實驗證據表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為流動鑲嵌模型大多數人所接受.
解答 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目前為大多數人接受的生物膜的結構模型.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年安徽省2高一暑期返校提能檢測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含水量不同的玉米種子的呼吸速率(mg/100g•h)是不同的,如下圖所示,其中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A.在一定范圍內隨著含水量的增加,玉米種子的呼吸速率增加
B.要促進玉米種子的萌發,必須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
C.從圖中可知,玉米種子呼吸作用的最適含水量是18%
D.為了有利于玉米種子的貯存,種子的含水量應控制在12% 以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0.1mg/L脫落酸對秧苗有機物的積累有促進作用 | |
B. | 0.3mg/L脫落酸處理后秧苗的干重與鮮重相等 | |
C. | 0.5mg/L脫落酸對秧苗的生長有促進作用 | |
D. | 1.0mg/L脫落酸處理后的秧苗將不能生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都屬于無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狀 | B. | 都可以發生基因突變 | ||
C. | 都充分體現了體細胞的全能性 | D. | 都不會發生基因重組和變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利用細胞工程培養“番茄一馬鈴薯”雜種植株 | |
B. | 利用花藥離體培養得到單倍體植株 | |
C. | 利用基因工程培養抗棉鈴蟲的棉花植株 | |
D. | 利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獲得多倍體植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 基因存在情況 | 基因表達情況 | ||||||
甲 | 乙 | 丙 | 丁 | 甲 | 乙 | 丙 | 丁 | |
胰島A細胞 | √ | √ | √ | √ | √ | √ | ||
眼晶狀細胞(胚胎中) | √ | √ | √ | √ | √ | √ | ||
神經細胞 | √ | √ | √ | √ | √ | √ |
A. | 甲基因可能是控制胰島素合成的基因 | |
B. | 丁基因可能是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 | |
C. | 三種細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細胞中的基因選擇性表達 | |
D. | 三種細胞都有甲、乙、丙、丁四種基因的根本原因是人體細胞都來源于同一個受精卵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