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合 | A_Bb | A_bb | A _BB或aa __ |
植物顏色 | 粉色 | 紅色 | 白色 |
分析 1、分析題文及表格: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B為修飾基因,淡化顏色的深度,結合表格,紅色為A_bb、粉色為A_B_、白色為A_BB或aa__.
2、兩對基因的存在情況可能有三種:①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②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并且A和B連鎖;③兩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并且A和b連鎖.此時需分情況討論.
解答 解:(1)純合白色植株(AABB或aa )和純合紅色植株(AAbb)作親本雜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A Bb).則親本基因型組合:AABB×AAbb和aaBB×AAbb.
(2)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兩對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還是在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這兩對基因可以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也可以位于一對染色體上,表現為連鎖關系.探究過程如下:
①作出假設:假設這兩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存在三種類型.
②實驗步驟:第一步:粉色植株自交.第二步:觀察并統計子代植株花的顏色和比例
③實驗可能的結果及相應的結論(不考慮交叉互換):
a.兩對基因的位置符合上圖第一種類型,則可以產生雌雄各四種配子AB、ab、Ab和aB,子代植株花色表現型及比例為粉色:紅色:白色=6:3:7;
b.兩對基因的位置符合上圖第二種類型,則可以產生雌雄各兩種配子AB和ab,子代植株花色表現型及比例為粉色:白色=1:1;
c.兩對基因的位置符合上圖第三種類型,則可以產生雌雄各兩種配子Ab和aB,子代植株花色表現型及比例為粉色:紅色:白色=2:1:1.
故答案為:
(1)AABB×AAbb,AAbb×aaBB
(2)觀察并統計子代植株花的顏色和比例
④a.粉色:紅色:白色=6:3:7
b.兩對基因在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c.粉色:紅色:白色=2:1:1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及應用,意在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培養學生解題的一般思路和圖表分析、獲取信息、實驗設計、繪制細胞圖等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子一代表現的性狀 | |
B. | 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子一代表現的性狀 | |
C. | 在各代中都表現的性狀 | |
D. | 自交后代不出現性狀分離的親本所表現的性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將控制H1N1流感病毒抗原的基因導入骨髓瘤細胞,并使目的基因表達 | |
B. | 將控制合成抗H1N1流感病毒抗體的基因導入骨髓瘤細胞,并使目的基因表達 | |
C. | 將能產生抗H1N1流感病毒抗體的漿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篩選出雜交瘤細胞并進行體外大規模培養 | |
D. | 將骨髓瘤細胞中的癌基因導入能產生抗H1N1流感病毒抗體的漿細胞中,并使癌基因表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線粒體是人體呼出CO2產生的最終場所 | |
B. | 線粒體能將有機物中化學能都轉變為ATP中化學能 | |
C. | 線粒體既能消耗水,又能產生水 | |
D. | 線粒體是人體唯一與“能量轉換”有關的細胞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先配制不同濃度的果膠酶溶液,再向各組中加入等量的該溶液 | |
B. | 調節pH,使各組中的pH相同而且處于適宜狀態 | |
C. | 用玻璃棒攪拌加酶的果泥,攪拌時間可以不同 | |
D. | 可以通過測定濾出的果汁的體積來判斷果膠酶最適用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DNA和RNA都能攜帶遺傳信息 | |
B. | 兩者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脫氧核苷酸 | |
C. | DNA只分布在細胞核中 | |
D. | RNA只分布在細胞質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聲波→鼓膜→耳蝸內聽覺感受器→聽神經→聽小骨→大腦皮層聽覺中樞 | |
B. | 聲波→鼓膜→聽小骨→耳蝸內聽覺感受器→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 | |
C. | 聲波→鼓膜→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聽覺感受器 | |
D. | 聲波→鼓膜→聽覺感受器→聽小骨→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吉林毓文中學高一上期末考試理科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為某蛋白質的結構示意圖,其中“—S—S—”為由兩個“—SH”脫兩個氫形成的二硫鍵,其作用是連接兩個相鄰肽鏈。若該蛋白質分子共由m個氨基酸經脫水縮合形成的兩條肽鏈和一條環狀肽借助兩個“—S—S—”連接而成。形成一個該蛋白質分子時生成的水分子數和減少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 )
A. m,18m B. (m-4),18(m-4)
C. (m-3),18(m-3)+4 D. (m-2),18(m-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