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每一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不同區域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的生產、生活的特點有許多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也存在差異。此據比較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兩個區域,回答以下各題。
【1】有關這兩個區域農業生產活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長江三角洲屬于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
B. 松嫩平原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
C. 長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兩年三熟為主,松嫩平原則一年一熟。
D. 長江三角洲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的西部適宜發展畜牧業。
【2】下列關于長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開發早期,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
B. 當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時,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 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D. 在農業生產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今天,長江中下游平原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超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供應地
【答案】
【1】 C
【2】 D
【解析】
該組試題以長三角和松嫩平原兩個區域為切入點,考查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不同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試題難度較小。
【1】長江三角洲位于亞熱帶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雨熱同期,適合種植水稻,以水田為主,農業生產可實現一年兩熟到三熟;且該地地勢低平,水網密布,適合發展水產業。松嫩平原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為溫帶季風氣候,為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其西部適合發展畜牧業;因緯度較高,熱量條件只能滿足一年一熟。故A、B、D說法正確,C說法不正確。故選C。
【2】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水熱充足,河網稠密。開發早期,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到了農業文明時期,當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時,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而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優越的氣候條件下,這一時期該地區農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我國的糧倉。在農業生產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今天,長江中下游平原因耕地破碎、人均耕地面積小,不利于農業的大規模發展,因此其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逐漸下降,而被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等地區超越。因此說法不正確的是D,故選D。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綜合近年GPS測量結果,菲律賓海板塊平均每年以30°角向西北移動8.2厘米,與臺灣所處的亞歐板塊形成頂撞。“9·21”臺灣大地震的根本原因就在這里,而板塊造成的沖撞集中在車籠埔斷層,本次地震震源深僅1km……花蓮東部正是菲律賓海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地帶,這里直接可以在地表觀察斷層的活動,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測量活斷層的地質奇觀。科學家們測量的結果表明,這里每年被菲律賓海板塊頂推而垂直升高1cm,向西北推移2~3cm。
(1)菲律賓海板塊屬于六大板塊中的________板塊。
(2)臺灣位于________地震帶上。
(3)“9·21”臺灣大地震按震源深淺分類屬________地震。
(4)花蓮與震中相比( )
A.震級不同,烈度相同B.震級相同,烈度不同C.震級和烈度均相同D.震級和烈度均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黃土高原植被破壞嚴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水土流失嚴重,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關于黃土高原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深居內陸,且位于階梯交界處
B. 水土流失嚴重,但地質地震災害較少
C. 位于從半干旱向干旱過渡的地區
D. 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交錯,自然環境條件不夠穩定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較南方丘陵山區嚴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黃土高原降水量較南方丘陵山區大
B. 黃土高原降水強度較南方丘陵山區小
C. 黃土高原植被破壞較南方丘陵山區嚴重
D. 黃土高原上黃土抵抗侵蝕能力極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某城市素有“世界工廠”之稱,曾有五六萬家制造加工企業云集。從2014年開始,多家加工企業關門或遷出。回答下面小題。
【1】該市多家企業關門或遷出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自主品牌越來越多
B. 原材料越來越短缺
C. 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D. 設計能力不斷下降
【2】多家制造加工企業的遷出可能促使該市( )
A. 就業機會增多
B. 實現產業升級
C. 環境質量降低
D. 經濟發展水平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材料,回答下題。
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1998年德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生產大國,是全球風能利用最成功的國家。
簡述德國發展風電的主要社會經濟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甘肅省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經民勤盆地。建國以來其上游地區修建了許多水庫,攔截了幾乎全部上游來水。隨著人口增長、耕地擴大、城市發展,各類用水劇增,民勤的地表水驟減,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導致胡楊、沙棗林等植被大面積死亡。民勤綠洲面臨消失的危險,并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回答下面小題。
【1】民勤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
A. 水土流失 B. 氣候變暖
C. 旱澇災害 D. 土地荒漠化
【2】民勤成為北方地區沙塵暴沙源地的直接原因是( )
A. 植被稀疏,地表物質松散 B. 深居內陸,氣候干旱
C. 多內流河,有斷流現象 D. 地勢低平,地形以盆地為主
【3】民勤綠洲面臨消失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 )
A. 過度樵采 B. 過度用水 C. 過度放牧 D. 過度開墾
【4】治理該地區環境問題的主要措施有( )
①合理調配流域水資源,節約和合理用水 ②以治為主,全面恢復荒漠植被
③多途徑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 ④規劃農林牧用地,退耕還林、還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北京時間2016年8月24日9時36分,意大利中部古城佩魯賈(43°7'N,12°23'E)附近發生6級地震,震源深度約為4 km。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此,回答下面兩題。
【1】該地震( )
A. 震源位于上地幔頂部的巖石層中
B. 位于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生長邊界
C. 分布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D. 可能會誘發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
【2】此次地震造成了嚴重人員傷亡的原因是( )
A. 地震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時
B. 建筑多為木質結構,倒塌后危害大
C. 震源深度淺,烈度較高
D. 目前人類無法對地震進行有效監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北方某地區的部分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年份 | 森林覆蓋率(%) | 耕地面積(平方千米) | 年降水量(毫米) | 氣溫年較差(℃) | 河流含沙量(%) | 糧食平均畝產(千克) | 糧食總產量(億千克) |
1985年 | 19 | 333 | 520 | 38 | 10 | 205 | 1.025 |
1995年 | 10 | 478 | 450 | 42 | 35 | 135 | 0.975 |
【1】上述資料表明,導致該地區十年內糧食平均畝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退耕還牧”的面積增大 B. 毀林開荒現象嚴重
C. 氣候發生異常,出現水旱災害 D. 人口增長過快
【2】目前,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 )
A. 風沙危害嚴重 B. 水土流失加劇 C. 大陸性氣候減弱 D. 光照條件變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陜西省安塞是一個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科學工作者對這一地區水土流失的研究發現,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只占目前總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據此回答以下各題。
【1】整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A. 史前以自然因素為主,現代以人為因素為主
B. 史前及現代都以自然因素為主
C. 史前及現代都以人為因素為主
D. 史前以人為因素為主,現代以自然因素為主
【2】黃土高原地區輪荒制度盛行的結果是( )
①穩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 ②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
③林草植被遭破壞,林草種源能再生 ④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人類活動與水土流失的關系是( )
A. 人類活動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會引發水土流失
B. 人類活動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 人為因素是現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類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 人類只能減輕或者減緩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