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甲醇(CHOH)作為汽車的燃料,可以減少汽車尾氣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探究甲醇在氧氣中燃燒的產物,將甲醇在一定量的氧氣中點燃,再將燃燒后的混合氣體通過如下的裝置進行實驗,請填空:
(1)為盡可能多地檢驗出甲醇的燃燒產物,如圖所示裝置的正確連接順序為:
混合氣體→ → → →D(填寫裝置序號,裝置不重復使用).
(2)該學習小組的同學通過正確的設計并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部分現象為:D和A中①裝置內的澄清石灰水均變渾濁,而A中③裝置內的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根據實驗結果并通過分析推理,得出這次實驗中甲醇的燃燒產物為 (填寫化學式).
(3)如果將A中②、③裝置去掉,則可能會影響對燃燒產物中 的檢驗.
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 | |
專題: | 科學探究. |
分析: | (1)根據甲醇含有的元素,結合質量守恒定律來解答; (2)根據實驗現象來判斷甲醇燃燒的產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無水硫酸銅遇水變成藍色; (3)根據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分析. |
解答: | 解:(1)甲醇中含有碳 (2)根據A中左邊石灰水變渾濁可知生成了二氧化碳,根據D中石灰水變渾濁可知生成了一氧化碳,故可以知道甲醇燃燒后的產物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 (3)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如果將A中②、③裝置去掉,則可能會影響對燃燒產物中CO2的檢驗. 故答為:(1)C→A→B;(2)CO、CO2、H2O;(3)CO2. |
點評: | 熟練掌握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能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來判斷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知道影響物質燃燒的劇烈程度的因素.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沿海工業區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少量的Fe2+,Na+,Ca2+,Cu2+,Cl﹣,為了達到零污染的目標,將污水進行如下工業流程處理:
(1)步驟Ⅰ的操作名稱是 ,并寫出步驟Ⅰ中的化學方程式 .
(2)濾渣Ⅰ所含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3)加入過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 .
(4)在濾液Ⅲ中加入鹽酸使得到的溶液呈中性,要使用 來測定溶液的酸堿度,確保鹽酸不過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碳酸鎂樣品含有少量雜質(雜質不溶于水也不與酸反應),取15g碳酸鎂樣品與一定量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得到6.6g氣體和115.5g不飽和溶液.請計算:
(1)碳酸鎂樣品中碳酸鎂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2)參加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質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定律之一,它的發現使得化學科學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促進了化學科學的發展.化學反應前后可能發生改變的是( )
| A. | 原子的種類 | B. | 分子的數目 | C. | 原子的數目 | D. | 元素的質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自然界中碳循環的簡單示意圖,請填空:
(1)圖中所示礦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 ;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處于不停的循環過程中.因此,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首先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有關水的認識中錯誤的是( )
A.水是維持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營養素之一 B.工業廢水應處理達標后排放
C.電解水的實驗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兩種元素組
成的 D.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方程式3Fe + 2O2 Fe3O4可讀作( )
A.鐵加氧氣等于四氧化三鐵 B.三個鐵加兩個氧氣等于一個四氧化三鐵
C.鐵和氧氣點燃后生成四氧化三鐵 D.鐵加氧氣點燃等于四氧化三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物質的某些性質可能對人類有利,也可能對人類不利。請仿照事例填寫下表:
物質 | 有利的一面 | 不利的一面 |
氧氣 | 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 使金屬表面銹蝕 |
一氧化碳 | (1) | (2) |
二氧化碳 | (3) | (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組物質均屬于溶液的一組是 ( )
A.食鹽水、石灰水、硫酸 B.稀鹽酸、石灰乳、牛奶
C.白酒、石灰乳、碘酒 D.渾濁的河水、渾濁的石灰水、醫用酒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