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多普勒效應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 |
B. | 人們感覺不到次聲波,次聲波可不知不覺地殺死人 | |
C. | 交通管理應用了多普勒效應 | |
D. | 醫用B超應用了多普勒效應 |
分析 振源與觀察者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使觀察者聽到的聲音頻率不同于振源頻率的現象.這就是頻移現象.因為,聲源相對于觀測者在運動時,觀測者所聽到的聲音會發生變化.當聲源離觀測者而去時,聲波的波長增加,音調變得低沉,當聲源接近觀測者時,聲波的波長減小,音調就變高.B超、彩超、交通測速等利用了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與波的干涉無關,并依據次聲波與人體器官共振,即可一一求解.
解答 解:A、B、多普勒效應是由于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而產生的,與波的干涉無關,故A錯誤;
B、由題可知,次聲波和人體器官固有頻率相近,會引起器官共振,說明次聲波將能量傳遞給人的器官,引起器官的振動而死,故B錯誤;
CD、B超、彩超、交通測速等利用了多普勒效應,通過測量自身和目標之間有相對運動產生的頻率即為多普勒效應,故CD正確;
故選:CD.
點評 對于多普勒效應,要知道在波源與觀察者靠近時觀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頻率變高,而在波源與觀察者遠離時接收頻率變低;即高亢表示靠近,低沉表示遠離,同時理解共振的條件,注意波的干涉現象與多普勒效應現象的區別.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若v≥$\sqrt{2gR}$,則小物體能再次返回到A點處 | |
B. | 若0<v<$\sqrt{2gR}$,則小物體能再次返回到A點處 | |
C. | 若v≥$\sqrt{2gR}$,整個過程中產生的內能Q=2mv$\sqrt{2gR}$ | |
D. | 若0<v<$\sqrt{2gR}$,整個過程中產生的內能Q=2mv$\sqrt{2gR}$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 N | B. | 2 N | C. | $\sqrt{3}$N | D. | 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方向向左 | B. | 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方向向右 | ||
C. |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40N | D. |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A點電勢高于B點 | |
B. | A點處場強為零 | |
C. | 棒上感應電荷在B點處產生的電場方向向右 | |
D. | 棒上感應電荷在A點處產生的場強大小為$\frac{kq}{{(r+\frac{1}{3}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Q不動,旋轉偏振片P,屏上光的亮度不變 | |
B. | Q不動,旋轉偏振片P,屏上光的亮度時強時弱 | |
C. | P不動,旋轉偏振片Q,屏上光的亮度不變 | |
D. | P不動,旋轉偏振片Q,屏上光的亮度變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由它們的重量決定,伽利略在他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利用邏輯推斷,使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陷入了困境 | |
B. | 德國天文學家幵普勒對他的導師-第谷觀測的行星數據進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開普勒三大行星運動定律 | |
C. | 伽利略猜想自由落體的運動速度與下落時間成正比,并直接用實驗進行了驗證 | |
D. | 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卡文迪許扭稱”首先較準確地測定了萬有引力常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