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原理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 |
B. | 該實驗臨時裝片制作的程序為:選材→固定→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 |
C. | 實驗試劑及作用分別為:卡諾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紅染液→染色,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混合液→解離 | |
D. | 如果以洋蔥幼苗為實驗材料,顯微鏡下觀察到某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則說明實驗成功,該幼苗長成植物體之后所有細胞的染色體數目都實現了加倍 |
分析 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實驗的原理:
1、低溫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子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2、該實驗的步驟為選材→固定→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3、該實驗采用的試劑有卡諾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紅染液(染色),體積分數為15%的鹽酸溶液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解離).
解答 解:A、低溫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能夠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從而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使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A正確;
B、該實驗臨時裝片制作的程序為:選材→固定→解離→漂洗→染色→制片,B正確;
C、實驗試劑及作用分別為:卡諾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紅染液→染色,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混合液→解離,C正確;
D、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目加倍,所以顯微鏡下觀察到某細胞有加倍的染色體數,不一定意味著實驗成功,且該幼苗長成植物體之后也不是所有細胞的染色體數目都實現了加倍,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低溫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實驗,主要考查了該實驗的原理、操作過程及結果,需要學生理解實驗原理,熟記實驗步驟及每一步驟的目的,能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尤其是D選項需要結合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變化特點來解釋.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C是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從CO2先后經C3、C5形成(CH2O) | |
B. | N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缺少N會影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 |
C. | O是構成有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中的氧來自H2O | |
D. | P是構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均有ATP的合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糖類是生物體主要的能源物質,但并非所有的糖都可以作為能源物質 | |
B. | 相同質量的糖類和脂肪相比較,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氣 | |
C. | 糖蛋白可以與某些信息分子特異性結合而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 |
D. |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個氨基、一個羧基和一個含碳的R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產生生殖隔離的前提條件 | |
B. | 同一物種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種群基因庫的差別越來越大,但生物沒有進化 | |
C. | 地理隔離能使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必然導致生殖隔離 | |
D. | 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進而基因頻率會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 | B. | ①②③ | C. | ①②③④ | D. | ①②③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種子細胞內$\frac{自由水}{結合水}$的比值,萌發時比休眠時低 | |
B. | 人體細胞內$\frac{{O}_{2}}{{CO}_{2}}$的比值,線粒體內比細胞質基質內低 | |
C. | 細胞中$\frac{RNA}{DNA}$的比值,代謝旺盛的細胞比衰老細胞低 | |
D. | 葉綠體中$\frac{ATP}{ADP}$的比值,有光照時比暫停光照后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同質量的脂肪比糖類含能量多 | |
B. | 脂肪疏水,而糖類親水,故前者在細胞中占體積小 | |
C. | 脂肪不能被氧化分解,這樣有利于長期保存 | |
D. | 必要時脂肪可直接氧化分解供能,也可轉化為糖類供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