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從土壤中分離纖維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驟是:土壤取樣、選擇培養、梯度稀釋、涂布培養和篩選菌株.篩選纖維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一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選擇培養基.剛果紅和纖維素結合能形成紅色復合物,纖維素分解菌可以產生纖維素酶而分解纖維素使菌落周圍出現透明圈,所以可以用剛果紅鑒別纖維素分解菌.
解答 解:(1)由于秸稈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所以利用玉米秸稈生產乙醇首先選用纖維素酶處理秸稈,使之轉化為發酵所需的葡萄糖等物質,然后進行無氧發酵,獲得乙醇.
(2)在培養分離纖維素分解菌的過程中,接種微生物可以采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進行平板劃線時,在劃線結束后,由于種環上殘留部分菌種,所以要灼燒接種環,及時殺死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
(3)剛果紅和纖維素結合能形成紅色復合物,當纖維素被分解,紅色消失,形成透明圈.從物理狀態看,培養基應使用固體培養基.
(4)在酒精發酵過程中,酵母菌在進行發酵過程中產生CO2溶于發酵液中,使pH下降,所以在不同時間內對發酵液樣品進行檢測,會發現發酵液的pH一直下降.
(5)為了提高乙醇的品質和降低生產成本,研究人員提出可以使用固定化酵母細胞.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多采用包埋法.
故答案為:
(1)纖維素 葡萄糖
(2)稀釋涂布平板法 及時殺死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
(3)剛果紅 固體
(4)酵母菌在進行發酵過程中產生CO2溶于發酵液中,使pH下降
(5)包埋
點評 本題的知識點是纖維素酶的作用,酵母菌的發酵條件和反應式,選擇培養基的作用,實驗過程的無菌技術,測定微生物數量的方法,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Ⅰ、Ⅱ、Ⅲ分別代表AA、Aa、aa的頻率 | |
B. | 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的因素有突變、選擇、遷入和遷出等 | |
C. | A基因控制的性狀表現類型更適應環境 | |
D. |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山東省高三上12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德州期中)將全部DNA分子雙鏈經32P標記的雄性動物細胞(染色體數2N=20)置于不含32P的培養基中培養.經過連續兩次細胞分裂后產生4個子細胞.下列有關推斷正確的是( )
A.第二次有絲分裂后期,1個細胞中被32P標記的染色體為40條
B.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1個細胞中被32P標記的染色體為40條
C.若進行有絲分裂,則4個子細胞中含32P染色體的子細胞比例一定為
D.若進行減數分裂,則4個子細胞中含32P染色體的子細胞比例一定為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培養基連同其他器械一起進行高壓蒸汽滅菌 | |
B. | 幼苗要先移植到消過毒的蛭石或者珍珠巖等環境下生活一段時間 | |
C. | 植物組織培養的培養基同樣適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長,一旦感染雜菌則前功盡棄 | |
D. | 將菊花莖段插入時應注意方向,不應倒插,是為了防止雜菌污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篩選水解秸稈中纖維素的細菌,可采用剛果紅染色法 | |
B. | 發酵過程中對酵母菌數量進行計數,可采用平板劃線法 | |
C. | 對玉米秸稈的利用,體現了物質循環再生的生態工程原理 | |
D. | 利用固定化酶技術使葡萄糖異構酶可重復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一個磷酸、一個脫氧核糖和一個胸腺嘧啶 | |
B. | 兩個磷酸、兩個脫氧核糖和一個胸腺嘧啶 | |
C. | 一個磷酸、一個脫氧核糖和一個鳥嘌呤 | |
D. | 兩個磷酸、兩個脫氧核糖和一個鳥嘧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這些細胞最初來源于同一個受精卵細胞 | |
B. | 這些細胞的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但仍屬于真核細胞 | |
C. | 這些細胞在結構上具有統一性 | |
D. | 這些細胞在功能上是相似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是維持生命活力的重要物質 | B. | 是構成骨骼重要物質 | ||
C. | 是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成分 | D. | 對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有重要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