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體的結構與藍藻十分相似,科學家在研究葉綠體起源時,提出一種假說,即細菌將藍藻內吞后形成共生體,最后逐步演化為植物細胞。下列哪項不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A.葉綠體和藍藻一樣都具有光合色素 |
B.葉綠體和藍藻一樣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
C.葉綠體含有DNA和RNA,在遺傳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
D.組成葉綠體和藍藻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有一種“生物活性繃帶”的原理是先讓細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將膜片敷到患者傷口上,膜片會將細胞逐漸“釋放”到傷口處,并促進新生皮膚層生長,達到愈合傷口的目的。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人的皮膚燒傷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異性免疫機能受損所致 |
B.種植在膜片上的細胞樣本最好選擇來自本人的干細胞 |
C.膜片“釋放”的細胞能與患者自身皮膚愈合,與兩者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有關 |
D.若采用異體皮膚移植會導致排異反應,原因是抗體對移植皮膚細胞有殺傷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關于需氧呼吸和厭氧呼吸的相同點,不正確的是
A.都能把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 |
B.都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
C.都有能量釋放并有ATP產生 |
D.都把細胞溶膠作為反應場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下列四支試管中分別加入一些物質,甲試管:豆漿;乙試管:氨基酸溶液;丙試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試管:人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蒸餾水。上述四支試管中加入雙縮脲試劑振蕩后,有紫色反應的是
A.甲、丁 | B.甲、乙、丁 | C.甲、乙、丙 | D.甲、丙、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某同學做了一個實驗:用碘液檢驗一塊干面包,面包變成了藍色;然后咀嚼另一塊同樣的干面包,并用本尼迪特溶液(可使麥芽糖變成紅黃色)檢驗,結果咀嚼后的面包變成紅黃色。于是他得出了結論:面包被咀嚼后,其中的淀粉變成了麥芽糖。作這樣的結論不科學在于
A.未檢驗咀嚼后的面包中是否仍含有淀粉 |
B.未檢驗唾液中是否含淀粉 |
C.未檢驗咀嚼前干面包中是否含麥芽糖 |
D.未考慮面包的制作時間的長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一條由n個氨基酸組成的肽鏈至少含有(n+1)個氧原子 |
B.同一生物體內不同類型細胞中含有不同種類蛋白質 |
C.有些質膜蛋白可直接參與細胞呼吸等反應 |
D.蛋白質空間結構被破壞,其特定功能不會發生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經測定:蠶豆種子在萌發初期,CO2的釋放量比氧氣的吸收量大3~4倍(細胞呼吸的
底物假設均為葡萄糖),這說明此時的蠶豆是
A.只進行需氧呼吸 |
B.厭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多于需氧呼吸 |
C.只進行厭氧呼吸 |
D.厭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少于需氧呼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