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菌種: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
2、實驗原理:
(1)乳酸菌在無氧條件下,將糖分解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過程中會引起亞硝酸鹽的含量的變化.
溫度過高,食鹽用量不足10%、腌制時間過短,容易造成細菌大量繁殖,亞硝酸鹽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亞硝酸鹽的含量開始下降.
(3)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原理:在鹽酸酸化條件下,亞硝酸鹽與對氨基苯磺酸發生重氮化反應后,與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結合形成玫瑰紅色染料,與已知濃度的標準顯色液目測比較,估算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
3、泡菜的制作:
①將新鮮蔬菜預先處理成條狀或片狀.
②泡菜鹽水按清水和鹽為4:1質量比配制煮沸冷卻備用.
③預處理的新鮮蔬菜裝至半壇時放入蒜瓣、生姜、香辛料等佐料,并繼續裝至八成滿.
④倒入配制好的鹽水,使鹽水浸沒全部菜料.
⑤蓋上泡菜壇蓋子,并用水密封發酵,發酵時間受到溫度影響.
解答 解:(1)制作泡菜時,所用鹽水需煮沸,其目的是殺滅雜菌.在冷卻后的鹽水中加入少量陳泡菜液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數量.
(2)泡菜制作過程中,乳酸發酵過程即為乳酸菌的無氧呼吸過程,該過程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3)泡菜制作過程中影響亞硝酸鹽含量的因素有溫度、腌制時間和食鹽用量等.
(4)從開始制作到泡菜品質最佳這段時間內,泡菜液逐漸變酸,由于乳酸菌比雜菌更為耐酸,因此這段時間內泡菜壇中乳酸菌數量增多,雜菌數量減少.
(5)亞硝酸鹽的測定原理是:在鹽酸酸化條件下,亞硝酸鹽與對氨基苯磺酸發生重氮化反應后,與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結合形成玫瑰紅色染料.
故答案為:
(1)殺滅雜菌 增加乳酸菌數量
(2)無氧呼吸 細胞質
(3)溫度 腌制時間 食鹽用量
(4)乳酸菌數量增多,雜菌數量減少 乳酸菌比雜菌更為耐酸
(5)鹽酸酸化 玫瑰紅
點評 本題考查泡菜的制作,要求考生識記參與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謝類型,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條件,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氣孔開閉情況 組別 | 完全開放(%) | 半開放(%) | 關閉(%) |
甲組 | 40.0 | 42.0 | 18.0 |
乙組 | 1.0 | 11.0 | 88.0 |
丙組 | 21.0 | 42.0 | 37.0 |
丁組 | 15.0 | 23.0 | 6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培養保留接觸抑制的細胞在培養瓶壁上可形成多層細胞 | |
B. | 傳代培養過程上多數細胞的細胞核型會發生改變 | |
C. | 二倍體細胞的培養次數通常是無限的 | |
D. | 骨髓瘤細胞可進行傳代培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胚胎發育的早期有一段時間是在透明帶內進行的 | |
B. | 內細胞團將發育成胎盤和胎膜 | |
C. |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一定時間內不與母體子宮建立組織上的聯系 | |
D. | 早期胚胎發育到一定階段才可取出向受體移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HIV能破壞人體體液免疫過程,但在人體內環境中不能增殖 | |
B. | 內環境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和細胞代謝的場所 | |
C. | 激素在體液的運輸下到達各組織細胞內并發揮調節作用 | |
D. | 內環境的滲透壓下降會刺激下丘腦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細胞正常分裂 | B. | 產生多核細胞 | C. | 不能形成紡錘體 | D. | 著絲點不能分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該綠色熒光蛋白中一定含有C、H、O、N四種元素 | |
B. | 由于綠色熒光蛋白具有肽鍵,所以可用雙縮脲試劑鑒定 | |
C. | 氨基酸的種類、數目和排列順序以及多肽鏈的空間結構決定了綠色熒光蛋白的功能 | |
D. | 綠色熒光蛋白可作為“蛋白質探針”用于檢測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