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通過果蠅雜交實驗將基因定位于染色體上 | |
B. |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的結構時,運用了建構物理模型的方法 | |
C. | 溫特以燕麥胚芽鞘為實驗材料,證明了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 |
D. | 艾弗里將DNA和蛋白質等物質分開,單獨觀察它們的作用,得出了DNA是遺傳物質的結論 |
分析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2、薩頓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的假說,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3、溫特的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并命名為生長素.郭葛的實驗中分離出該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確定是吲哚乙酸,命名為生長素.
4、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解答 解:A、摩爾根以果蠅為材料,運用了假說-演繹法,并通過果蠅雜交實驗將基因定位于染色體上,A正確;
B、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B正確;
C、溫特的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并命名為生長素,但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由其他科學家發現的,C錯誤;
D、艾弗里將DNA和蛋白質等物質分開,單獨觀察它們的作用,得出了DNA是遺傳物質的結論,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生物科學史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EBV增殖過程需細胞提供四種脫氧核苷酸和ATP | |
B. | 圖中①②③過程均需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 |
C. | 過程①所需嘌呤比例與過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 |
D. | 過程②需要的氨基酸和tRNA的種類、數量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燕麥胚芽鞘中,生長素的分布與光照方向無關 | |
B. |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長素含量的影響 | |
C. | 頂芽存在時,側芽的生長素合成受影響 | |
D. | 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只受到植物激素的調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