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1,在長方形ABCD中,AB=12厘米,BC=6厘米,點P沿AB邊從點A開始向點B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動;點Q沿DA邊從點D開始向點A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動.如果P、Q同時出發,用t(秒)表示移動的時間,那么:
(1)如圖1,當點P到達點B,或點Q到達點A時,兩點都停止運動.
①當t=3時,分別求AQ和BP的長;
②當t為何值時,線段AQ與線段AP相等?
(2)如圖2,若P,Q到達B,A后速度不變繼續運動,點Q開始向點B移動,P點返回向點A移動,其中一點到達目標點后就停止運動.問當t為何值時,線段PQ的長度等于線段BC長度的一半.
【答案】(1)①AQ=3cm,BP=6cm,②t=2s時,AQ=AP;(2)當t=3s或5s時,線段PQ的長度等于線段BC長度的一半
【解析】
(1)①根據AQ=AD-DQ,BP=AB﹣AP計算即可;
②構建方程即可解決問題;
(2)分相遇前,相遇后兩種情形構建方程即可;
解:(1)①當t=3時,AQ=AD﹣DQ=6﹣3×1=3cm,
BP=AB﹣AP=12﹣3×2=6cm.
②當AQ=AP時,6﹣t=12﹣2t,
解得t=2s.
∴t=2s時,AQ=AP.
(2)相遇前,由題意可得:12﹣t﹣2t=×6,
解得t=3.
相遇后,由題意:3t﹣12=×6,
解得t=5,
綜上所述,當t=3s或5s時,線段PQ的長度等于線段BC長度的一半.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先化簡,再求值:
(1)﹣3x2+3x+1+2x2﹣2x,其中x=﹣1.
(2)(a2﹣ab﹣7)﹣(﹣4a2+2ab+7), 其中a=2,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如圖所示可得到一條折痕(圖中虛線),繼續對折,對折時每次折痕與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連續對折三次后,可以得7條折痕,那么對折四次可以得到 條折痕,如果對折次,可以得到 條折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BAD的平分線交BC于點E,∠ABC的平分線交AD于點F.若BF=12,AB=10,則AE的長為( )
A. 10 B. 12 C. 16 D. 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如圖,斜坡AP的坡度為1:2.4,坡長AP為26米,在坡頂A處的同一水平面上有一座古塔BC,在斜坡底P處測得該塔的塔頂B的仰角為45°,在坡頂A處測得該塔的塔頂B的仰角為76°.求:
(1)坡頂A到地面PQ的距離;
(2)古塔BC的高度(結果精確到1米).(參考數據:sin76°≈0.97,cos76°≈0.24,tan76°≈4.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小島在港口P的北偏西60°方向,距港口56海里的A處,貨船從港口P出發,沿北偏東45°方向勻速駛離港口P,4小時后貨船在小島的正東方向。求貨船的航行速度。(精確到0.1海里/時,參考數據:≈1.41,
≈1.7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張同學學完統計知識后,隨機調查了她所在轄區若干名居民的年齡,將調查數據繪制成如下扇形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
請根據以上不完整的統計圖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問題:
(1)小張同學共調查了_____名居民的年齡,扇形統計圖中a=_____;
(2)補全條形統計圖,并注明人數;
(3)若在該轄區中隨機抽取一人,那么這個人年齡是60歲及以上的概率為_____;
(4)若該轄區年齡在0~14歲的居民約有3500人,請估計該轄區居民人數是_____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倡導“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市政府決定對市直機關500戶家庭的用水情況做一次調查,市政府調查小組隨機抽查了其中100戶家庭一年的月平均用水量(單位:噸)并將調查結果制成了如圖所示的條形統計圖。
(1)請將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求這100個樣本數據的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
(3)根據樣本數據,估計市直機關500戶家庭中平均用水量不超過12噸的約有多少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