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
生產者指的是綠色植物.它們利用光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并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分解者指的是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將動植物殘體等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
生物與生物之間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儲藏能量的有機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間存在著各種關系.
解答 解:(1)生態系統的組成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中所示草屬于生產者,動物屬于消費者.所以,若要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除圖中所示生物外,還必不可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或陽光.空氣.水分.溫度等)和分解者(或細菌和真菌).
(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在該生態系統中草是生產者,而鼠、食草昆蟲、蜘蛛、青蛙和蛇是動物屬于消費者,所以圖中共有5條食物鏈:①草→食草昆蟲→青蛙→蛇;②草→食草昆蟲→蜘蛛→青蛙→蛇;③草→鼠→蛇;④草→食草昆蟲→蜘蛛→食蟲鳥;⑤草→食草昆蟲→食蟲鳥.最長一條是:草→食草昆蟲→蜘蛛→青蛙→蛇.
(3)蛇吃鼠,蛇以鼠為食,二者為捕食關系,而食草昆蟲與鼠,相互爭奪食物草,所以二者屬于競爭關系.
(4)哺乳動物具有胎生、哺乳,體表被毛,用肺呼吸,體溫恒定等特征,如鼠.胎生哺乳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生殖發育特點,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5)動物的種類較多,按照動物體內有無脊柱,可將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其中無脊椎動物占動物種類總數的95%左右,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如圖中的蜘蛛和食草昆蟲;脊椎動物在身體的背側有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圖中的食蟲鳥、蛇、青蛙、鼠都屬于脊椎動物.
(6)動物行為可以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兩大類.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對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而學習行為則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青蛙捕食昆蟲和蜘蛛結網的行為是生來就有的,不學就會的,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先天性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
(7)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若人們大量捕捉鳥類和青蛙,蜘蛛和食草昆蟲會由于失去天敵而大量增加,食草昆蟲的大量增加又會破壞草原植被,進而導致該生態系統被破壞.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8)在生態系統中,物質是不斷循環的;而生物體內的能量最終來源太陽,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最終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的特點是單向逐級遞減流動的.所以圖示三類生物中,植物是食物鏈中的初始部分,最高營養級是食鼠動物.儲存能量最多的是植物,儲存能量最少的是食鼠動物.
故答案為:(1)非生物環境(或陽光、空氣、水分、溫度等)、分解者(或細菌和真菌)
(2)5 草→食草昆蟲→蜘蛛→青蛙→蛇 5
(3)捕食、競爭
(4)胎生哺乳
(5)有無脊柱
(6)先天性行為、先天性行為
(7)蜘蛛和食草昆蟲;自動調節
(8)草;食蟲鳥和蛇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③的數量最多,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 |
B. | ①個體最大,能夠吞噬病菌 | |
C. | ②個體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 |
D. | 血液是由①、②、③三種血細胞組成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