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組進行“唾液的消化作用”實驗時,記錄了如下表格。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試管 | 加入材料 | 水溫 | 恒溫時間 | 加碘液后的現象 |
1 | 饅頭碎屑+唾液 | 37℃ | 10分鐘 | 不變藍 |
2 | 饅頭碎屑+胃液 | 37℃ | 10分鐘 | 變藍 |
3 | 饅頭碎屑+唾液 | 90℃ | 10分鐘 | c |
4 | 饅頭+唾液 | 37℃ | 10分鐘 | d |
A. 對比1和3,得出唾液對淀粉的消化需要適宜的溫度
B. 如果d的現象是部分變藍,說明牙齒咀嚼有利于淀粉的消化
C. 對比2和4,有兩個變量,不能得出科學結論
D. 對比1和2,得出胃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表達和交流。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
對比1和3形成一組對照實驗,實驗變量溫度,其它的實驗條件相同,得出唾液對淀粉的消化需要適宜的溫度,故A正確;如果d的現象是部分變藍,說明牙齒咀嚼有利于淀粉的消化,這樣1和4形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饅頭碎屑,故B正確;對比2和4,有兩個變量,即消化液不同,饅頭碎屑,不符合單一變量設計的原則,不能得出科學結論,故C正確;1號試管內加的是唾液,滴加碘液不變藍色,說明淀粉在唾液有作用分解為麥芽糖,遇碘溶液不變藍色,2號內加入胃液,滴加碘液變藍色,說明淀粉沒有被消化,遇碘液變藍色,通過分析可知,得出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故D錯誤。故選D。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米勒的實驗說明,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氣中____________是能夠轉變為________________的。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而動物則能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釋放能量,這一過程中,動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A. 消耗生產者所制造的有機物 B. 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C. 為生產者提供了能量 D. 為人類提供蛋白質類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是某人的血漿、腎小管、輸尿管中的甲、乙兩種物質的含量。根據此表分析,甲、乙兩種物質分別是
| 血漿 | 腎小管 | 輸尿管 |
甲 | 0.03% | 0.03% | 2% |
乙 | 0.1% | 0.1% | 0 |
A. 甲是葡萄糖、乙是蛋白質 B. 甲是葡萄糖、乙是尿素
C. 甲是蛋白質、乙是尿素 D. 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