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用分子的觀點分析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一種物質的分子運動到另一種物質的分子中間去了
B.分子運動的速率變慢了
C.分子改變了,由一種分子變成了另一種分子
D.分子間的間隔變大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一定條件下,常溫常壓下的水可瞬間結成冰,俗稱“熱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熱冰”是純凈物
B.“熱冰”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融化
C.“熱冰”與水的化學性質不同
D.結成“熱冰”后,分子停止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推翻了湯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為建立現代原子理論打下了基礎,右圖線條中,可能是α粒子(帶正電)在該實驗中的運動軌跡的是( )
A.abcd B.abc
C.bcd D.a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考古工作者通常用測定某些文物中碳-14的含量來推測文物的年代。碳-14原子的核電荷數為6,相對原子質量為14。下列關于碳-14原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質子數為6
B.電子數為8
C.中子數為6
D.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不合理的是( )
A.熱脹冷縮—分子間隔發生改變
B.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汽油揮發—分子大小發生變化
D.食物變質—分子本身發生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小明同學在某化工廠進行社會實踐,技術員與小明一起分析由氯化鈣和氯化鈉組成的產品中氯化鈉的含量。現取13.4g固體樣品,全部溶于96.6g水中,向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10.6%的碳酸鈉溶液,記錄了如右圖所示的曲線關系。技術員提示小明: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是
CaCl2+Na2CO3=CaCO3↓+2NaCl。求:
⑴當氯化鈣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10.6%的碳 酸鈉溶液的質量是 g。
⑵當氯化鈣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時,過濾,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酚酞是常用的酸堿指示劑,化學式為C20H14O4 。
(1)酚酞是由 種元素組成的;
(2)酚酞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是 ;
(3)酚酞中碳、氫元素的質量比為 (最簡整數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查閱資料得知,傳統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鈣、純堿和食鹽。小組同學將這三種物質混合后加入適量的水攪拌、過濾得濾渣和濾液,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探究。
【猜想與假設】
甲同學認為:可能是NaCl、Na2CO3、Ca(OH)2
乙同學認為:可能是NaCl、NaOH、Na2CO3
丙同學認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學認為:可能是NaCl、NaOH
請回答20~22題。
【交流與評價】
(1)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_ 同學的猜想不合理。
【活動與探究】
(2)乙同學取原濾液向其中傾倒一定量的稀鹽酸觀察到有大量氣泡產生,于是得出該濾液中的溶質是NaCl、NaOH、Na2CO3的結論,證實了自己的猜想。丙同學取原濾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無現象,據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濾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觀察到_ ,得出了和乙同學相同的結論。丁同學為了驗證上述結論也取原濾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鹽酸,卻發現無氣泡產生。
【解釋與結論】
(3)大家經過分析找出了丁同學所用試劑與乙同學相同,卻沒有看到氣泡的原因。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經過上述四位同學的共同努力,大家終于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得出了正確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圖所示是氣體制取與性質驗證的組合實驗。打開A中分液漏斗活塞后,A、B、C、D、E中均可觀察到明顯現象。
(1)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B中的現象是 ,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E中的現象是 ,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4)用F裝置收集氣體的依據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