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同學想通過實驗探究某企業采用的氨堿法制的的純堿樣品的成分及含量。
【提出問題1】該純堿樣品中含有哪些物質?
【猜想與假設】通過分析,小亮做出如下假設:
(1)只含有Na2CO3 ; (2)含有Na2CO3和NaHCO3
【查閱資料】
NaHCO3 | Na2CO3 | |
加入稀鹽酸 | 產生氣泡 | 產生氣泡 |
加入飽和石灰水 | 溶液變渾濁 | 現象Ⅱ |
加入CaCl2溶液 | 無明顯現象 | 溶液變渾濁 |
加熱溶液至沸騰,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澄清石灰水無明顯變化 |
(1)現象Ⅱ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實驗探究】為了確定純堿樣品的成分,小亮設計如下實驗方案,請你一起完成小列實驗報告。
實驗步驟 | 實 | |
①取少量樣品溶于水,加入過量的CaCl2溶液。 | ; | 氯化鈣溶液過量的目的是 。 |
②將上述反應后的混合液過濾,取濾液 。 | ; | 證明猜想②成立。 |
【提出問題2】如何測量該純堿樣品中各物質的含量?
(1) 為測量該純堿樣品各成分的含量,小亮設計了右圖裝置,通過稱量B裝置的質量變化來確定樣品中各成分的含量。該裝置氣密性良好,稀硫酸與樣品、進入裝置B的CO2與NaOH均完全反應,操作無誤,但多次實驗發現,測定結果有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有① ;
② 。
(2) 小亮在老師的指導下重新設計了如下的實驗裝置。該實驗有以下操作步驟:
①檢查裝置氣密性,將9.5 g 干燥的樣品放入錐形瓶中;
②稱量盛有氫氧化鈉濃溶液的B瓶質量;
③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關閉活塞b;
④向錐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產生氣泡
⑤再次稱量盛有氫氧化鈉濃溶液的B瓶質量;
⑥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關閉活塞b;
⑦根據B瓶增加的質量,計算樣品中各成分的含量。
該實驗的正確步驟是 。
【計算】實驗完畢后測得B裝置增重4.4g,則樣品中各成分的質量分別為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查閱資料】(1) Na2CO3+Ca(OH)2=CaCO3↓+2NaOH
【實驗探究】①實驗現象 有白色沉淀產生
氯化鈣過量的目的是 除盡樣品中的碳酸鈉(或避免干擾碳酸氫鈉的檢驗) 。
②取濾液 滴加稀鹽酸(或澄清石灰水;或加熱至沸騰,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現象 有氣泡冒出 (或變渾濁) (前后操作與現象要一致)
【提出問題2】(1)造成偏差的原因有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裝置B被氫氧化鈉吸收
② 裝置A中殘留的二氧化碳未被裝置B中的氫氧化鈉吸收
(2)實驗的正確步驟 ①③②④⑥⑤⑦
【計算】(計算過程請答在下方空白處,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Na2CO3:5.3g; NaHCO3:4.2g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有含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50g,向該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與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⑴當加入NaOH溶液質量為ag時,溶液中的溶質有 ;
⑵求混合溶液中CuCl2的質量分數。
⑶求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NaOH溶液的總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碳元素是組成許多物質的基本元素。
(1) 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如右圖所示。碳原子的核外
電子數為 。
(2)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質中,屬于有機物的是 (填字母序號)。
A.碳酸鈣 B.乙醇(C2H5OH) C.二氧化碳
(3)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氣。
(4) 很多天然礦石中含有碳元素,菱錳礦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錳(MnCO3),其中錳元素的化合價為 。
(5)“碳海綿”是已知最輕的固體材料,材料“碳海綿”具有高彈性和疏松多孔的結構,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納米管(兩者都是碳單質)。下列關于“碳海綿”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屬于混合物 B.具有吸附性
C.常溫下化學性質活潑 D.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物是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固體混合物由K2CO3、K2SO4 、CaCl2和KCl 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實驗記錄如下:①取該樣品溶于水,得到無色溶液;②取適量上述溶液滴加過量的BaCl2溶液,出現白色沉淀,過濾;③向步驟②所得沉淀中加入過量的稀HNO3,沉淀部分消失并產生氣泡;④取步驟②的濾液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振蕩,沉淀不消失。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
A.原固體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aCl2 、KCl
B.原固體混合物中一定含有K2CO3、K2SO4 、KCl
C.只通過步驟①②就可以確定原固體混合物中一定含有K2SO4
D.若步驟②改為滴加過量的Ba(NO3)2溶液,其余操作及現象均不變,則原固體混合物中一定含有K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乙酸(CH3COOH)是食醋的有效成分。下列關于乙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乙酸由 |
B.一個乙酸分子中含有 8個原子 |
C.乙酸 |
D.乙酸中碳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 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霧
B.鹽酸清洗鐵銹后溶液變為淡綠色
C.鎂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放出熱量
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化學興趣小組對課本介紹的三種金屬Mg、Fe、Cu的金屬活動性進行探究。
【提出假設】a:Fe金屬活動性比Mg強,
b:Mg金屬活動性比Fe強
【查閱資料】在相同條件下,金屬與酸反應,產生氣泡的速度越快,則該金屬活動性越強。
【實驗設計】同溫下,取質量相同的這三種金屬薄片,分別投入等體積等濃度的足量的稀鹽酸中反應,觀察現象。
【回答問題】(1)三種金屬加入鹽酸前都先用砂紙將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 ( )
A、除去氧化膜,利于直接反應 B、使表面不平整,易反應
C、使表面光亮,易觀察現象 D、使反應金屬溫度相同,易反應
(2)填寫下表中的有關現象和結論:
Fe | Mg | Cu | |
與鹽酸反應現象 | 放出氣泡速度緩慢 | 放出氣泡速度快 | _________________ |
結 論 | 原假設中_______不正確(填“a”、“b”、“ab”),理由___ ____;三種金屬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為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