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實驗操作(或方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
序號 | 實驗操作(或方案) | 實驗目的 |
A | 取兩塊干燥的玻璃片,對著其中的一塊哈氣 | 比較呼出的氣體和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 |
B | 向試管中加入2mL濃氨水,將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靠近該試管的管口 | 證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
C | 把燃著的木條伸入充滿氮氣的集氣瓶里 | 探究氮氣是否支持燃燒 |
D | 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當導管口有氣泡放出時,立即將導管伸入盛滿水的集氣瓶中 | 收集純凈的氣體 |
考點:
化學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常用氣體的收集方法;吸入空氣與呼出氣體的比較;利用分子與原子的性質分析和解決問題.
專題:
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
分析:
A、根據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分析.
B、根據氨氣分子能使酚酞溶液變紅分析.
C、根據氮氣不支持燃燒分析.
D、根據導管口有連續氣泡放出時收集氣體較純凈分析.
解答:
解:A、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所以取兩塊干燥的玻璃片,對著其中的一塊哈氣可比較呼出的氣體和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故A正確.
B、氨氣分子能使酚酞溶液變紅,所以向試管中加入2mL濃氨水,將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靠近該試管的管口可證明分子在不斷運動,故B正確.
C、氮氣不支持燃燒,把燃著的木條伸入充滿氮氣的集氣瓶里可探究氮氣是否支持燃燒,故C正確.
D、當導管口有氣泡放出時,不要立即收集,等到導管口有連續氣泡放出時收集氣體較純凈,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
利用所要鑒別物質的性質差別設計實驗,實驗中出現明顯的現象差異,達到鑒別物的目的.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據2014年央視3·15晚會報道,市場上一些涂改液甲苯和二甲苯超標34倍,不但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如果在密閉空間里,大量吸入還會造成急性中毒,甚至會致癌。已知甲苯的化學式為C7H8,下列關于其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苯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
B.甲苯由15個原子構成
C.甲苯中碳、氫原子的個數比為7∶8
D.甲苯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9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同學將蠟燭置于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中燃燒,發現瓶壁有水霧產生,接觸瓶壁的手感到發燙.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①蠟燭燃燒放出熱量 ②蠟燭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③蠟燭燃燒有水生成 ④蠟燭在氧氣中能燃燒.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化學興趣小組將教材中“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實驗(見圖I)進行了大膽改進,用圖(II)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試管的容積為45mL、注射器的針筒潤滑性非常好,不考慮摩擦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請你對比分析下面圖I、圖II所示的實驗,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按圖I所示裝置進行實驗.紅磷在瓶內燃燒時,如果止水夾未夾緊,會導致測定結果 (填“偏小”、“不變”或“偏大”).若將紅磷換成木炭,實驗不能達到目的,原因是 .
(2)按圖Ⅱ實驗裝置進行實驗.點燃紅磷前活塞在20mL刻度處.待紅磷與氧氣充分反應,且裝置完全冷卻后,注射器的活塞將停留在 mL 刻度處(結果取整數).
(3)對照圖I實驗,你認為圖Ⅱ實驗的優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氧氣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 氧氣用于煉鋼,目的之一是除去生鐵中多余的碳和其他雜質 |
| B. | 空氣中的氧氣主要來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
| C. | 實驗室可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 |
| D. | 細鐵絲在氧氣里劇烈燃燒,生成氧化鐵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