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實驗時需要提前做的工作有兩個:①平衡摩擦力,且每次改變小車質量時,不用重新平衡摩擦力,因為f=mgsinθ=μmgcosθ,m約掉了.②當小車的質量遠遠大于鉤碼的質量時,繩子的拉力才等于鉤碼的重力;
(2)如果沒有平衡摩擦力的話,就會出現當有拉力時,物體不動的情況.
(3)得出圖象彎曲的原因是:未滿足沙和沙桶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
(4)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出小車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然后結合圖象的斜率與截距,可以得出結論
解答 解:(1)A、平衡摩擦力,假設木板傾角為θ,則有:f=mgsinθ=μmgcosθ,m約掉了,每次在小車上加減砝碼時,故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A錯誤.
B、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后釋放小車,故B錯誤.
C、讓小車的質量M遠遠大于鉤碼的質量m,因為:際上繩子的拉力F=Ma=$\frac{mg}{1+\frac{m}{M}}$,故應該是m<<M,故C正確;
D、F=Ma,所以:a=$\frac{F}{M}$,所以在用圖象探究小車的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通常作a-$\frac{1}{M}$圖象,故D錯誤;故選:C
(2)遺漏了平衡摩擦力這一步驟,就會出現當有拉力時,物體不動的情況,說明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不夠.故可能作出圖2中丙.
(3)此圖線的AB段明顯偏離直線,造成此誤差的主要原因是鉤碼的總質量太大,沒有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質量,故選:C.
(4)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知,mg-μMg=Ma;
結合a-$\frac{1}{M}$圖象,可得:a=mg$\frac{1}{M}$-μg,
設圖中直線的斜率為k,在縱軸上的截距為-b,
因此小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μ=$\frac{g}$;
故答案為:(1)C;(2)丙;(3)C;(4)$\frac{g}$.
點評 會根據實驗原理分析分析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和讓小車的質量M遠遠大于鉤碼的質量m,且會根據原理分析實驗誤差,同時掌握由牛頓第二定律列出方程,與圖象的斜率與截距綜合求解的方法.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U/V | 1.0 | 3.0 | 5.0 | 7.0 | 9.0 | 11.0 |
I/μA | 22 | 65 | 109 | 155 | 190 | 24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元電荷實質上是指電子和質子本身 | |
B. | 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一定等于元電荷的整數倍 | |
C. | 電場中某一點的場強與放入該點的試探電荷的正負無關 | |
D. | 電場中某一點不放試探電荷時,該點場強等于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