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據圖1分析,0-5年,入值基本不變,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呈現J型曲線;5-10年,入值減少但仍然大于1,種群數量增加;10-20年,入值先減少后增加,但小于1,種群數量減少;20年后,入值等于1,種群數量不變.
據圖2分析,食物網中含有4條食物鏈,植物屬于生產者,其他屬于消費者.
解答 解:(1)由圖可知,在前5年λ值不變,且都大于1,說明種群數量的增長率不變,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第5年至第10年,λ值大于1,種群數量持續增加;第10年至第20年,λ值小于1,種群數量減少,故第5年至第20年,種群數量先增加后減少.由上述分析可知,種群數量最多的是第10年,最少的是第20年.烏鴉個體較大、活動能力強,可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
(2)從圖2中可以看出,該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分別是:植物→兔→鷹,植物→兔→狐,植物→鼠→狐,植物→鼠→蛇→鷹.處于次級消費者(第三營養級)地位的是狐、蛇和鷹.植物的“綠色”為兔子和老鼠提供了采食的信息,這表明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屬于第一營養級,它的能量流向有4條,分別是:未利用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以及被下一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
(4)蘑菇是分解者,由于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分解者體內的能量不能傳遞給植物.
故答案為:
(1)“J”先增加后減少 第10年 第20年 標志重捕
(2)4 狐、蛇和鷹 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3)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營養級所同化
(4)不能
點評 本題結合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和食物網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認真審圖.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圖示過程主要發生在細胞核中 | |
B. | 該過程需要酶、ATP、模板等 | |
C. | 圖中①和②在分子組成上完全相同 | |
D. | 如果①發生改變,生物的性狀不一定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湖北省推薦高二下學期摸底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和摩爾根證實基因位于染色體的果蠅雜交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兩實驗都采用了統計學方法分析實驗數據
B.果蠅雜交實驗中涉及的性狀受兩對等位基因控制
C.兩實驗都設計了用F1自交來驗證其假說
D.豌豆雜交實驗采用了“假說一演繹”的研究方法,果蠅雜交實驗采用了類比推理的研究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丙酮酸和線粒體 | B. | 丙酮酸和細胞質基質 | ||
C. | C6H10O6和線粒體 | D. | C6H12O6和細胞質基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呼吸作用產生的ATP主要用于暗反應 | |
B. | 二者產生的[H]都能與O2結合為水 | |
C. | 它們可以在同一細胞內進行 | |
D. | 在光下光合作用速率一定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物質跨膜運輸時,細胞內一定進行著旺盛的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 |
B. | 對于一個細胞來說,酶的種類和數量不會變化 | |
C. | ATP的合成總是伴隨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 |
D. | 有的酶和ATP含的化學元素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福建省高三上學期練習(九)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圖為生物膜簡明結構模式圖,a、b表示兩種物質,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若該圖表示內質網膜局部,則b可表示性激素
B. 若b表示抗體,則該膜為核糖體膜局部
C. 若該圖表示細胞膜局部,則膜兩側還應分布著多糖
D. 若a表示水,b表示氧氣,則該過程的進行需要消耗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