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噬菌體的結構:蛋白質外殼(C、H、O、N、S)+DNA(C、H、O、N、P);
2、噬菌體繁殖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3、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
解答 解:(1)赫爾希和蔡斯采用同位素標記法進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由于噬菌體屬于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用培養基直接培養,所以應先將大腸桿菌培養在含35S的培養基上,再用噬菌體侵染該大腸桿菌,就可使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被35S標記.由于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體內,所以實驗結果不能說明遺傳物質是DNA.要證明遺傳物質是DNA,還要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
(2)①在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時,如果時間過長,會使部分子代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出,使上清液帶有放射性;如果時間過短,則部分噬菌體沒有侵入到大腸桿菌內,也會使上清液帶有放射性.
②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③由于DNA和蛋白質中都含有N元素,所以實驗中不能用15N來標記噬菌體的DNA.
故答案為:
(1)①同位素標記法
②大腸桿菌 被35S標記的大腸桿菌
③不能 T2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體內
(2)①部分子代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出來
②DNA是遺傳物質
③DNA和蛋白質中都含有N元素
點評 本題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識記噬菌體的結構及噬菌體的繁殖過程,意在考查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具備設計簡單生物學實驗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基因重組可發生在圖①時期而不發生在圖③時期 | |
B. | 染色體變異可發生在圖④時期 | |
C. | 圖②所示分裂方式,其間期突變產生的新基因傳給后代的可能性要大于圖③ | |
D. | 雄性動物體內,同時具有圖①~圖⑤所示細胞的器官是睪丸而不可能是肝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培養R型活細菌時加S型細菌的多糖類物質,能夠產生一些具有莢膜的細菌 | |
B. | 培養R型活細菌時加S型細菌DNA的完全水解產物,能夠產生具有莢膜的細菌 | |
C. | 培養R型活細菌時加S型細菌的DNA,能夠產生具有莢膜的細菌 | |
D. | 培養R型活細菌時加S型細菌的蛋白質,能夠產生具有莢膜的細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任何培養基都必須加入碳源、氮源、礦質元素、水及生長因子 | |
B. | 碳源和氮源必須具有一定比例,碳元素的含量最多,其次為氮元素 | |
C. | 微生物的生長除受營養因素影響外,還受pH、氧、滲透壓的影響 | |
D. | 培養基中各種營養物質的濃度和比例都是固定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④ | B. | ②④ | C. | ①③ | D. | ①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免疫缺陷病患者失去了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 |
B. | 記憶細胞能快速識別抗原,所以其產生抗體更快更多 | |
C. | 切除胸腺的個體細胞免疫完全喪失,體液免疫減弱 | |
D. | 效應T細胞能夠將靶細胞裂解后釋放的病原體吞噬、消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每條染色體上含有多個DNA分子 | B. | 一個DNA分子含有多個基因 | ||
C. | 所有生物的基因只分布于染色體上 | D. | 三者分布于細胞的不同部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