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下圖是根據一系列電子顯微照片得出來的動物細胞一部分,
(1)寫出以下結構的名稱:A____、B____、C____、D______。
(2)結構D內的蛋白質是在圖中某個結構里合成的,這個結構的名稱__________。
(3)對于蛋白質的合成,結構E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4)描述在生物的細胞中,結構D可能有的兩種功能________和________。
(5)圖中所示“胞吞、胞吐”過程,在某白血球是很常見的,為什么這種細胞活動對身體是重要的,請舉一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寫出一類以上述方式進食的生物名稱____________。
(16分)
(1)細胞膜 囊泡 溶酶體 高爾基體 (2)核糖體(2分)
(3)決定了這種蛋白質分子的特異性(結構與功能)(2分)
(4)修飾加工(2分) 分類包裝(2分)
(5)吞噬細菌(吞食體內的壞死細胞)等 (2分)
(6)草履蟲(變形蟲)等(2分)
【解析】
試題分析:(1)分析圖示可知,A、B、C、D分別表示細胞膜、囊泡、溶酶體、高爾基體。
(2)蛋白質合成的場所是核糖體。
(3)結構E為染色質,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其中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它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所以,對于蛋白質的合成,結構E所起的作用是決定了這種蛋白質分子的特異性(結構與功能)。
(4)結構D即高爾基體主要是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修飾加工、分類和包裝的“車間”及“發送站”。
(5)人體的白細胞(白血球)能吞噬入侵的細菌、細胞碎片、衰老的紅細胞。
(6)單細胞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可通過胞吞的方式進食。
考點:本題以“胞吞、胞吐過程的示意圖”為素材,考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屆福建省廈門市高三第一學期質量檢測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10分)下圖表示人體內淋巴細胞的分化及部分免疫過程,m代表場所,其余字母表示細胞或細胞產物。請據圖回答。
(1)m代表的場所是______,d代表________細胞,e代表 _______。
(2)在體液免疫過程中未被消滅的某些病毒可侵入到宿主細胞,此時,圖中______(物質)不能進入宿主細胞與病毒結合,要消滅宿主細胞中的病毒,要靠_____免疫,即圖中的_____(填字母)細胞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使靶細胞裂解,釋放出的病毒可被存在于_____中的_____(物質)結合,凝集成團形成沉淀,然后被_____(填字母)吞噬、消化。
(3)當入侵的病毒被消滅之后,人體在很長時間內能夠保持對這種抗原的記憶,當再接觸這種抗原時,圖中______細胞(填字母)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產生大量的抗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推薦】2014-2015學年江蘇省高三12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回答下列與高中生物實驗有關的問題:
(1)在“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中,常選用質量分數為30%的蔗糖溶液。若選用50%的蔗糖溶液,質壁分離一段時間后,再浸泡在清水中,往往不能發生質壁分離的復原,原因是細胞 ;若改為質量分數為30%的硝酸鉀溶液,質壁分離一段時間后,往往會發生質壁分離自動復原現象,原因是 。
(2)洋蔥根尖是“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理想材料。實驗過程中,若觀察到視野中分裂期細胞數目過少,從取材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若視野中細胞重疊,從解離時間方面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3)在物質鑒定實驗中,甘蔗含糖量高且顏色接近無色,但并不適宜做鑒定還原性糖的實驗材料,原因是 ;花生子葉用蘇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酒精而不是蒸餾水洗去浮色,原因是 。
(4)在“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取材合適且其它操作均規范,若用體積分數為70%的乙醇提取色素,濾紙條上的色素帶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推薦】2014-2015學年江蘇省高三12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中,德國科學家梅耶根據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曾提出了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能量轉化的假說。能證明這一假說的實驗是
A.英格豪斯證明植物在光照條件下可以改變空氣成分
B.恩格爾曼證明光合作用的有效光是紅光和藍紫光
C.薩克斯證明綠葉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淀粉
D.魯賓和卡門證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推薦】2014-2015學年江蘇省高三12月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環狀多肽由39個氨基酸形成,其中含有4個谷氨酸(R基為一CH2一CH2一COOH),則該多肽
A.有38個肽鍵
B.可能沒有游離氨基
C.至少有5個游離羧基
D.最多有36種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廣東省肇慶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理科綜合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生物在發生進化時
A.總是適應環境的
B.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
C. 自然選擇總是正向的
D.生物的變異總是有利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藍色氧化劑DCPIP被還原后變成無色。某興趣小組探究了水溶性物質M對光反應的影響,實驗過程及結果如下表所示,請分析回答。
組別 | 實驗操作 | 藍色消失 時間(min) | ||||
葉綠體 懸浮液 | 試劑1 | 試劑2 | 光照強度 | CO2 | ||
甲 | 5ml | 0.1%DCPIP溶液5~6滴 | 細胞等滲液配制的M溶液(1mmol/L)2ml | 3KLx | 未通入 | 30 |
乙 | 5ml | Y | 60 | |||
丙 | 5ml | 細胞等滲液配制的M溶液(1mmol/L)2ml | 1KLx | 65 | ||
丁 | 5ml | Y | 120 | |||
(1)分離細胞中葉綠體的常用方法是 。實驗乙、丁中Y為 ,用細胞等滲溶液取代清水配制M溶液的目的是 。
(2)藍色消失是因為光反應產生了 。實驗中觀察到有氣泡產生,相關氣體產生的具體部位是 。因未通入CO2,暗反應不能為光反應提供 ,所以氣泡不能持續產生。
(3)本實驗的結論有:
① ,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廣東省汕頭市高三畢業班教學質量監測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
B.秸稈經土壤微生物分解后某些成分可被農作物再利用
C.害蟲數量與其天敵鳥類數量之間存在正反饋調節
D.紅樹林在調節氣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江蘇省蘇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調研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8分)下圖表示小腸上皮細胞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分析回答:(括號中填數字編號,橫線上填文字)
(1)該圖中構成生物膜系統的結構有 (填數字)。膜蛋白A在執行相應功能時需要消耗ATP,產生ATP的結構主要是[ ] 。
(2)該細胞面向腸腔的一側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絨毛,該微絨毛的基本骨架是 。微絨毛不僅可以增加膜面積,還可以增加細胞膜上 數量,有利于吸收腸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質。
(3)細胞膜表面還存在水解雙糖的膜蛋白D,說明膜蛋白還具有 功能。圖中的四種膜蛋白功能不同、結構有差異,其根本原因是 。
(4)新生兒小腸上皮細胞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方式是 ,體現了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