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原核細胞內某一區域的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示意圖。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①處有DNA-RNA雜合雙鏈片段形成,②處有堿基互補配對現象
B.①處有DNA聚合酶參與,②處沒有DNA聚合酶參與
C.①②兩處都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圖中DNA可以與有關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
D.DNA上的脫氧核苷酸序列均可以控制如圖過程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若圖①為某種多聚體的單體,則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 |
B. | 若③為多聚體,且能儲存生物的遺傳信息,則③是染色質 | |
C. | 若②存在于皮下和內臟器官周圍等部位,則②是脂肪 | |
D. | 若④主要在人體肝臟和肌肉內合成,則④最可能是糖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 |
B. | 細胞的多樣性的特異性 | |
C. |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區別 | |
D. |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安徽省高二下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cDNA文庫和基因組文庫的說法中,正確的( )
A.同一物種的cDNA文庫只有1種,不同物種的cDNA文庫完全不同
B.某真核生物的cDNA文庫中的某基因一定比基因組文庫中的該基因短
C.可以利用反轉錄法獲取cDNA文庫和基因組文庫
D.只有cDNA文庫的基因可實現物種間的基因交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寧夏石嘴山第三中學高三下第四次模擬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動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敗葉為食。為探究蚯蚓對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實驗。
(1)用樣方法調查白樺植物的種群密度時,為盡量減少實驗誤差,保證數據的科學性,應注意做到_____ ___________。從生態系統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屬于_____________,從生態系統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為促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選擇4個樹種的葉片做了不同處理,于6~9月進行了室外實驗。每種葉片置于兩個盆中,與土壤混合均勻,將數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飼養,統計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結果如下表。單位體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處理 | 蒙古櫟 | 楊 | 紅松 | 白樺 |
未分解葉 | 2.44 | 5.94 | 4.79 | 7.30 |
半分解葉 | 7.20 | 9.42 | 8.71 | 5.23 |
①為排除蚯蚓個體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所選擇蚯蚓要___________,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動物和微生物對實驗的影響,應該在實驗前對土壤進行___________處理。
②據表分析,蚯蚓對半分解葉的消耗量明顯________未分解葉的消耗量,在不同葉片中,對___________最為喜好。
(3)依據上述實驗分析,若在紅松林和蒙古櫟林中種植一些楊樹,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數量和種類,從而增加整個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西師大附中高三下第三次模擬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回答下列關于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的問題。
物質A對植物競爭水肥至關重要。用一種單細胞真核藻類(以下稱其為甲)和另一種異養但能大量產生A物質的單細胞動物(以下稱其為乙)為實驗材料,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培育出對水肥有明顯競爭優勢的改良版甲。
(1)通過技術手段,成功地給乙移植進來自甲的葉綠體,這一技術屬于 工程技術。
(2)若從乙細胞中提取A的關鍵控制基因,并將此基因導入甲細胞,這一技術屬于 技術。A的基因在甲細胞內成功表達的標志是 。
(3)若要將甲乙兩細胞融合,必須先除去 ,之后誘導兩個細胞融合。雖然得到了能增殖的雜交細胞,卻不能大量得到A物質,這很可能是由于 。
(4)導入了A基因的甲,對水肥的競爭具有顯著優勢。這個改良后的甲可能對 (“食物”、“生物”、“環境”)安全造成威脅。
(5)礦區廢棄地的水分狀況很差,養分貧瘠,引入改良后的甲比本土植物能更快地恢復植被,加速恢復礦區生態環境。這種做法利用了生態工程中的 的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西師大附中高三下第三次模擬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大腦對脊髓的調控,體現了神經活動的分級調節
B.神經遞質發揮作用導致突觸后膜興奮,這是正反饋調節
C.下丘腦分泌TRH作用于垂體,體現了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D.甲狀腺激素作用于垂體和下丘腦,這屬于激素分泌的負反饋調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蘇省四校高三5月聯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下面是將乙肝病毒控制合成病毒表面主蛋白基因HBsAg導入巴斯德畢赤酵母菌生產乙肝疫苗的過程及有關資料,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1 巴斯德畢赤酵母菌是一種甲基營養型酵母菌,能將甲醇作為其唯一碳源,此時AOX1基因受到誘導而表達[5'AOX1和3'AOX1(TT)分別是基因AOX1的啟動子和終止子]。
資料2 巴斯德畢赤酵母菌體內無天然質粒,所以科學家改造出了圖1所示的pPIC9K質粒用作載體,其與目的基因形成的重組質粒經酶切后可以與酵母菌染色體發生同源重組,可以將目的基因整合于染色體中以實現表達。
(1)如果要將HBsAg基因和pPIC9K質粒重組,應該在HBsAg基因兩側的A和B位置接上 、 限制酶識別序列, 這樣設計的優點是避免質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環化。
(2)酶切獲取HBsAg基因后,需用 將其連接到pPIC9K質粒上,形成重組質粒,并將其導入大腸桿菌以獲取 。
(3)步驟3中應選用限制酶 來切割重組質粒獲得重組DNA,然后將其導入巴斯德畢赤酵母菌細胞。
(4)為了確認巴斯德畢赤酵母菌轉化是否成功,在培養基中應該加入卡拉霉素以便篩選,轉化后的細胞中是否含有HBsAg基因,可以用 方法進行檢測。
(5)轉化的酵母菌在培養基上培養一段時間后,需要向其中加入 以維持其生活,同時誘導HBsAg基因表達。
(6)與大腸桿菌等細菌相比,用巴斯德畢赤酵母菌細胞作為基因工程的受體細胞,其優點是在蛋白質合成后,細胞可以對其進行 并分泌到細胞外,便于提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江蘇省高考沖刺(3)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乳糖酶可催化乳糖水解。有兩項與此相關的實驗,實驗中無關變量相同且適宜,實驗結果如下表。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實驗一(乳糖濃度為10%) | 酶濃度 | 0 | 1% | 2% | 3% | 4% |
相對反應速率 | 0 | 25 | 50 | 100 | 200 | |
實驗二 (酶濃度為2%) | 乳糖濃度 | 0 | 5% | 10% | 15% | 20% |
相對反應速率 | 0 | 25 | 50 | 65 | 65 |
A.實驗一若繼續增加酶濃度,相對反應速率不再加大
B.實驗一若增加乳糖濃度,相對反應速率將降低
C.實驗二若繼續增大乳糖濃度,相對反應速率不再加大
D.實驗二若將反應溫度提高5℃,相對反應速率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