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由鐵礦石轉化為紅棕色固體的過程中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 |
B. | 溶于鹽酸后得到的濾液中n(Fe2+):n(Fe3+)=1:1 | |
C. | 鐵礦石中的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一定是Fe3O4 | |
D. | 若稀鹽酸為3.0mol•L-1 400mL,反應前后體積變化忽略不計,則濾液中剩余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0.5mol•L-1 |
分析 某鐵礦石(若只含鐵的氧化物和SiO2)取36g溶于過量的稀鹽酸中,鐵的氧化物溶解,SiO2不溶,則過濾、洗滌、干燥后得5.6g不溶物即SiO2,向得到的濾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發生,過濾、洗滌后將沉淀灼燒,得32g紅棕色固體即為氧化鐵,故固體中n(Fe)=2 n(Fe2O3)=2×$\frac{32}{160}$=0.4mol;又鐵的氧化物為36g-5.6g=30.4g,所以鐵的氧化物中O元素的物質的量為$\frac{30.4-0.4×56}{16}$=0.5mol,則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Fe4O5,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根據以上分析,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Fe4O5,則最終轉化為紅棕色固體為Fe2O3,鐵的化合價發生變化,所以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故A正確;
B、根據以上分析,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Fe4O5,所以溶于鹽酸后得到的濾液中n(Fe2+):n(Fe3+)=1:1,故B正確;
C、根據以上分析,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Fe4O5,故C錯誤;
D、若稀鹽酸為3.0mol•L-1 400mL,反應前后體積變化忽略不計,則根據鐵的氧化物中O元素的物質的量為$\frac{30.4-0.4×56}{16}$=0.5mol,所以消耗鹽酸中的氫離子為1mol,則濾液中剩余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frac{3×0.4-1}{0.4}$=0.5mol•L-1,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混合物計算,把握反應過程中鐵和氧元素守恒即可計算,難度不大,注意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向10mLpH=5的CH3COOH溶液中加水至10L,最后溶液pH在7和8之間 | |
B. | 加入少量CH3COONa固體,平衡向左移動,c(CH3COO-)下降 | |
C. | 加入少量NaOH固體(忽略溶解熱效應),平衡向右移動,水的電離程度也隨之增大 | |
D. | 向10mLpH=5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等體積,等濃度的鹽酸,混合溶液的c(H+)不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Si可用來制造半導體材料 | |
B. | 用丁達爾效應可以鑒別溶液和膠體 | |
C. | 鐵制容器可用于常溫下貯存、運輸濃硫酸 | |
D. | SO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導電,所以SO3是電解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 圖:p1>p2,則此反應只能在高溫下自發進行 | |
B. | ![]() 圖:此反應的△H<0,且T1<T2 | |
C. | ![]() 圖:表示t1時刻一定是使用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 |
D. | ![]() 圖:表示t1時刻增大B的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frac{4}{5}$ v(NH3)=v(O2) | B. | $\frac{4}{5}$ v(O2)=v(NO) | C. | $\frac{5}{6}$ v(O2)=v(H2O) | D. | $\frac{2}{3}$ v(NH3)=v(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v(O2)=0.0125mol/(L•s) | B. | v(NO)=0.06mol/(L•s) | ||
C. | v(NH3)=0.002mol/(L•s) | D. | v(H2O)=0.0003mol/(L•s)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