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在該條件下,反應前后的壓強之比為6:5.3 | |
B. | 若反應開始時容器體積為2 L,則0~2 min內v(SO3)=0.35 mol/(L•min) | |
C. | 在該條件下充入He氣,各物質的反應速率都將增大 | |
D. | 若反應改為“恒溫恒容下”進行,放出Q kJ熱量需要的時間將大于2 min |
分析 在恒溫恒壓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4molSO2和2molO2,2min后,反應達到平衡,生成SO3為1.4mol,則:
2SO2(g)+O2(g)?2SO3(g)
起始量(mol):4 2 0
變化量(mol):1.4 0.7 1.4
平衡量(mol):2.6 1.3 1.4
結合壓強對平衡移動的影響以及相關物理量的計算解答該題.
解答 解:在恒溫恒壓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4molSO2和2molO2,2min后,反應達到平衡,生成SO3為1.4mol,則:
2SO2(g)+O2(g)?2SO3(g)
起始量(mol):4 2 0
變化量(mol):1.4 0.7 1.4
平衡量(mol):2.6 1.3 1.4
A.反應條件為恒溫恒壓,容器內壓強不變,故A錯誤;
B.由于是恒溫恒壓下,反應前后氣體物質的量減小,容器的容積發生變化,不能用單位時間內濃度變化量表示反應速率,故B錯誤;
C.在該條件下充入He氣,由于壓強不變,則應增大體積,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小,故C錯誤;
D.若把“恒溫恒壓下”改為“恒溫恒容下”反應,反應過程中壓強減小,反應速率減小,則放出Q kJ熱量需要的時間將大于2 min,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化學平衡的影響因素分析判斷,為高頻考點,側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的考查,本題注意恒溫恒容、恒溫恒壓條件下分析的角度不同,結果不同,注意掌握平衡移動原理的實質應用,題目難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圖1是用0.l000 mol•L-1的鹽酸滴定20.00 mL 0.l000mol•L-1Na2CO3溶液的曲線,從a→b點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CO3-+H+=CO2↑+H2O | |
B. | 用0.0100 mol/L硝酸銀標準溶液,滴定濃度均為0.1000 mol/L Cl-、Br-及I-的混合溶液,由圖2曲線,可確定首先沉淀的是Cl- | |
C. | 用0.1000 mol/LNaOH溶液分別滴定濃度相同的三種一元酸,由圖3曲線確定①的酸性最強 | |
D. | 圖Ⅳ表示明礬中滴入Ba(OH)2溶液,圖中的V2表示生成的氫氧化鋁恰好溶解時加入Ba(OH)2溶液的體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滴定次數 | 待測液體積/mL | 標準鹽酸體積/mL | |
滴定前讀數(mL) | 滴定后讀數(mL) | ||
第一次 | 10.00 | 0.50 | 20.40 |
第二次 | 10.00 | 4.00 | 24.10 |
第三次 | 10.00 | 4.20 | 25.7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時間(s) | 0 | 1 | 2 | 3 | 4 |
n(NO)(mol) | 0.020 | 0.01 | 0.008 | 0.007 | 0.00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兩燒杯中參加反應的鋅粒等量 | |
B. | 反應開始時產生H2的速率相等 | |
C. | 反應開始后乙燒杯中的c(H+)始終比甲燒杯中的c(H+)大 | |
D. | 甲燒杯中放入鋅的質量一定比乙燒杯中放入鋅的質量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標準狀況下,氯氣的摩爾體積為22.4L•mol-1 | |
B. | 將標準狀況下11.2L的HCl溶于1.0L的水中,所得溶液中HC1的濃度為O.5mol/L | |
C. | 常溫常壓下,等體積的CO和H2的質量比為1:1 | |
D. | 物質的摩爾質量在數值上等于其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