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量 實驗序號 | V(溶液)/mL | NH4Cl質量/g | 溫度/℃ | pH | … |
1 | 250 | m | T1 | X | … |
2 | 250 | m | T2 | Y | … |
分析 (1)NH4Cl和Ca(OH)2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氨氣、氯化鈣和水;依據反應物狀態和條件選擇發生裝置,依據氨氣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氣密度選擇收集裝置,依據氨氣極易溶于水選擇尾氣處理裝置;
(2)氯化氫與氨氣反應生成固體氯化銨;氨氣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電離生成氫氧根離子和銨根離子,溶液顯堿性;
(3)氨根離子為弱堿陽離子,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氫離子;
①根據影響NH4Cl水解的因素以及題干提供的限選試劑與儀器分析;
②氯化銨為強酸弱堿鹽,水解溶液呈酸性,所配制溶液的體積,根據溫度不同,鹽類水解后PH不同,進行設計表格數據;
③讀取的待測物理量的數值為X,X為PH值,PH=-lgc(H+)可求算出氫離子濃度,根據NH4++H2O?NH3•H2O+H+,求解NH4Cl水解反應的平衡轉化率.
解答 解:(1)NH4Cl和Ca(OH)2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氨氣、氯化鈣和水,化學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反應物為固體與固體和反應條件為加熱,所以選擇B發生裝置,氨氣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氣密度應選擇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所以選擇D收集裝置,氨氣極易溶于水,可以用水吸收,注意防止倒吸的發生,可選擇E做尾氣處理裝置;
故答案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BDE;
(2)氯化氫與氨氣反應生成白色固體氯化銨,所以看到現象為:產生白色的煙;
氨氣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電離生成氫氧根離子和銨根離子,溶液顯堿性,所以看到現象為:燒杯中的石蕊溶液會倒吸入B瓶,且溶液變為紅色;
故答案為:產生白色的煙;燒杯中的石蕊溶液會倒吸入B瓶,且溶液變為紅色;
(3)氨根離子為弱堿陽離子,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氫離子,水解的離子方程式:NH4++H2O?NH3•H2O+H+;
故答案為:NH4++H2O?NH3•H2O+H+;
①鹽類水解,水解離子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鹽類水解為吸熱反應,溫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根據題干提供的限選試劑與儀器中的溫度計、恒溫水浴槽(可調控溫度),可選擇溫度不同對鹽類水解的影響,
故答案為:溫度;
②根據①可知,該實驗為探究溫度對氯化銨水解的影響,氯化銨為強酸弱堿鹽,水解溶液呈酸性,所以可根據不同溫度下,水解的溶液的pH進行判斷,所配制溶液的體積都為100mL,m(NH4Cl)相同都為m g,溫度不同,分別為T1℃、T2℃,分別測水解后pH;
故答案為:
物理量 實驗序號 | V(溶液)/mL | NH4Cl質量(g) | 溫度(℃) | pH | … |
1 | m | T1 | … | ||
2 | m | T2 | Y | … |
點評 本題考查了氨的制備以及銨鹽的性質,掌握實驗室制取氨氣的原理以及銨鹽的水解規律是解答的關鍵,題目難度不大.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5.6g鐵粉與7.1g Cl2充分反應,轉移電子數0.3NA | |
B. | 1.7g羥基與1.6g甲烷分子所含電子數分別是0.9NA和NA | |
C. | 3mol NO2與水充分反應時轉移電子數2NA | |
D. | 87g MnO2與含4NA HCl的濃鹽酸加熱反應,生成的氯氣在標準狀況下體積小于22.4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②④⑦ | B. | ②④⑥⑦ | C. | ②⑥ | D. | ①③④⑤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NH4+、Ba2+、Br-、CO32- | B. | K+、Na+、SO42-、MnO4- | ||
C. | Na+、H+、NO3-、HCO3- | D. | Cl-、NO3-、Fe2+、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選項 | 實驗操作 | 現象 | 結論 |
A. | 向AgCl懸濁液中加入稀的NaI溶液 | 出現黃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B. | 在某溶液中加KSCN | 溶液顯紅色 | 該溶液中有Fe3+,無Fe2+ |
C. | 在酒精燈上加熱鋁箔 | 鋁箔熔化滴落下來 | 金屬鋁的熔點較低 |
D. |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 溶液變渾濁 | 該氣體一定是CO2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7屆廣東省高三月考二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實驗室制備1,2-二溴乙烷的反應原理如下: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備1,2—二溴乙烷的裝置如下圖所示:
有關數據列表如下:
乙醇 | 1,2-二溴乙烷 | 乙醚 | |
狀態 | 無色液體 | 無色液體 | 無色液體 |
密度/g · cm-3 | 0.79 | 2.2 | 0.71 |
沸點/℃ | 78.5 | 132 | 34.6 |
熔點/℃ | -l30 | 9 | -1l6 |
回答下列問題:
(1)在此制備實驗中,要盡可能迅速地把反應溫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 ;
a.引發反應 b.加快反應速度
c.防止乙醇揮發 d.減少副產物乙醚生成
(2)在裝置C中應加入 ,其目的是吸收反應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氣體;
a.水 b.濃硫酸
c.氫氧化鈉溶液 d.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3)判斷該制備反應已經結束的最簡單方法是 ;
(4)將1,2-二溴乙烷粗產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蕩后靜置,產物應在 層(填“上”、“下”);
(5)若產物中有少量副產物乙醚.可用 的方法除去;
若產物中有少量未反應的Br2,最好用 洗滌除去;
a.水 b.氫氧化鈉溶液
c.碘化鈉溶液 d.乙醇
(6)下列關于裝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A的滴液漏斗的側面導管有利于液體順利滴落
b.B的長導管可防止反應出現堵塞情況
c.B有防倒吸作用
(7)反應過程中應用冷水冷卻裝置D,其主要目的是 ;但又不能過度冷卻(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山西省高一上期中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如圖裝置測定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其方法是分別測定通氫氣前后玻璃管的質量差和U形管的質量差,實驗測得m(H)∶m(O)>1∶8。下列對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錯誤的是
A.Ⅰ、Ⅱ裝置之間缺少干燥裝置
B.Ⅲ裝置后缺少干燥裝置
C.Ⅱ裝置中玻璃管內有水冷凝
D. CuO沒有全部被還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