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依據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選擇發生裝置;
(2)濃鹽酸的易揮發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雜質,結合氯化氫、二氧化碳性質除雜;無水硫酸銅容易結合水生成藍礬;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依據氧氣能夠支持燃燒的性質選擇檢驗方法;
(3)能該題中夠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只有二氧化碳;
(4)根據過氧化鈉的質量可以生成氧氣的體積,理論生成氣體的體積-實際氧氣的體積=差值.
解答 解:(1)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用的原料為碳酸鈣固體與鹽酸液體,反應條件不需要加熱,所以可以選擇裝置
②③;
故答案為:②③;
(2)濃鹽酸的易揮發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雜質,二氧化碳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中溶解度,不大,氯化氫與飽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可以選擇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雜質氯化氫;
無水硫酸銅容易結合水生成藍礬,從裝置B中出來的氣體含有水蒸氣,所以看到現象為:無水硫酸銅變藍;
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氧氣能夠支持燃燒,所以檢驗氧氣的方法為: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木條會出現復燃;
故答案為:除去CO2中的HCl 無水硫酸銅變藍 帶火星 復燃;
(3)若E中的石灰水出現出現輕微白色渾濁,說明:還有未反應的CO2;
故答案為:還有未反應的CO2;
(4)1.95g過氧化鈉的物質的量為$\frac{1.95g}{78g/mol}$=0.025mol,設過氧化鈉完全反應生成氧氣的體積為v,依據反應方程式得:
2Na2O2----O2;
2mol 22.4L
0.025mol v
v=0.28L=280mL>250mL,所以實際收集到的氧氣體積比理論計算值小;
280mL-250mL=30mL;
故答案為:小;30.
點評 本題考查了二氧化碳制備、凈化及性質檢驗,明確實驗原理及過氧化鈉性質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都能通過化合反應實現 | B. | 都能通過置換反應實現 | ||
C. | 都能通過與單質反應實現 | D. | 變化前后元素化合價都發生了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質量 物質 | 實驗前 | 實驗后 |
甲的質量/g | 101.1 | l03.0 |
乙的質量/g | 82.0 | 86.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晶體硅具有半導體性質,可用于生成光導纖維 | |
B. | 用Na2O2漂白過的織物,麥稈日久又漸漸變成黃色 | |
C. | K2FeO4具有氧化性,可用于自來水的殺菌消毒 | |
D. | 濃硫酸具有較強酸性,常用作淀粉水解的催化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步驟 | 操作 | 現象 |
I | 向2mL 1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 溶液由棕黃色變為紅褐色, 并有少量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逸出 |
1Fe2+與SO32-反應生成墨綠色的絮狀沉淀FeSO3; 2墨綠色的FeSO3與黃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紅褐色. |
步驟 | 操作 | 現象 |
II | 用激光筆照射步驟I中的紅褐色溶液 | 出現“丁達爾效應” |
步驟 | 操作 | 現象 |
III | 向1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 溶液由黃色變為紅褐色 |
IV | 用激光筆照射步驟III中的紅褐色溶液 | 沒有出現“丁達爾效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N2O4的體積分數減小 | B. | NO2的轉化率提高 | ||
C. | 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增大 | D. | 顏色變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在海輪外殼連接鋅塊保護外殼不受腐蝕是采用了犧牲陰極的陽極保護法 | |
B. | 石油的分餾、煤的液化、汽化都是物理變化 | |
C. | 干餾煤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工原料 | |
D. | 纖維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發生水解反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F2、Cl2、Br2、I2的氧化性逐漸減弱,密度逐漸增大,熔沸點逐漸升高 | |
B. | HF、HCl、HBr、HI的熱穩定性逐漸減弱 | |
C. | F-、Cl-、Br-、I-的還原性逐漸增強,顏色逐漸變深 | |
D. | 與水反應由難到易:F2>Cl2>Br2>I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